2020/02/24 星期一 北京
出了正月到二月,今天二月初二,老礼说这天龙抬头。我的祝愿是龙抬头,疫情走。
这一天要吃点和龙有关的东西。龙本身就是想象出来现实没有的东西,所以随便吃点什么都能和龙搭上关系,只要你能编出来就行。炸糕说是龙胆,饺子说是龙耳,面条说是龙须,荷叶饼说是龙鳞,等等诸一不足。非常时期没有那么多讲究了,幸好有各路朋友的投喂,不出家门不动手,吃了两碗“龙须”。
一碗是西部马华投喂的牛肉拉面。汤、肉、萝卜片、香菜、葱花、辣椒油加面条一起送来,坐锅煮开牛肉汤,下面煮熟,自己调调味,就有了一碗美味的牛肉拉面。
面韧汤鲜牛肉美,一碗完美牛肉面。
第二碗是北京人最喜欢的炸酱面。面条是酱油哥的关庙面,这个面是诸多干面条我认为顶尖好吃的那种,面香筋韧。面条好,炸酱更是高配,用的是上午收到的大董的肉丁炸酱。特点是三斤肉一斤酱,肉丁骰子大小,拌到面条里,口口都能吃到肉。特别感谢大董师傅,酱都是现炸的,炸好快递到家。精美的包装,香浓的炸酱,包含着大师傅和他的团队对大家的深情厚谊。
感谢师傅们的辛勤
辛苦快递小哥了
包装也讲究
打开肉顶盖。
美滋滋的北京炸酱面
晚餐吃的是火锅,但主食还是一碗面条。这一天算是和“龙须”干上了,三碗面条各不同,吃着面条过一天。
两条虾,两片鱼,一个虾丸,一个墨鱼丸,配上两条青菜,就是一碗美味的火锅面。
再吃一顿鲜入唯煮的海鲜火锅。
这两天又看了一遍《东食西渐》,发现了上一次阅读时未曾注意过的问题。孙中山说中餐在国外很是流行,受到很多外国人的追捧。这话是一百多年前说的,我觉得是为中餐鼓劲,与当时中餐在国际上的地位严重不符。《东食西渐》对中餐在西方的发展做了一个梳理,从中可以发现,清朝末期中国国力衰弱,政府无能,又赶上西方排华,加上庚子事变造成的国际影响,外国人对中餐的态度很差,中餐馆受到排挤,打压。倒是到了抗战期间,中国战场的惨烈和中国人民的顽强,让西方人重新认识中国,很多人走进中餐馆,表达他们对中国抗战的支持与同情。到了国共对抗时期,有一些外国人从国共两党的饮食上,觉得G党更能代表中国人民,因此对中国对中餐有了更多的同情(内战期间两党在生活水平方面的差异,至少在饮食方面依旧是西方人衡量谁更能合法,代表广大中国人民利益的一个重要标准。《东食西渐》P81),这种情绪在1949年之后还有持续。到了1960年代初的灾害和后来的WG,中餐在西方的影响力逐渐衰落。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和移民的大量增加,中外交流频繁深入广泛之后,中餐的影响力才逐渐恢复起来并逐渐壮大。这其中有一个因素值得重视,那就是政治因素或多或少的影响着西方人对中餐的态度。
《东食西渐》作者说:“如今西方人对中餐所持的态度是特殊时期的产物,特殊时期是指西方国家的饮食习惯进行重大改变的初级阶段,这种改变应归因于20世纪的帝国主义、战争、旅游业的发展、社会变革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习惯在21世纪还会持续改变,一种必然的变化将会在从未尝试过中餐的人群中发生,其后还会发生在最早敢于冒险尝试异国风味食物的人群中,并且对于这些人的后代来说,异国风味食品已经成为他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还有另一种变化,目前不仅正在发生,而且变化的范围还会逐渐扩大,这就是人们在饮食问题上越来越多的采取折中主义,既只采用中餐的烹调技术,但是不用中国食材或者更广泛的使用在西方国家如今随时可以买到的地道的中餐食材,如豆腐,蔬菜和调味品” (《东食西渐》P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