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自己的痛苦不止息,所有的理想主义的行为基本上都只是一种逃避而已。
这是一本曾经的台湾影星胡因梦个人的传记,也是关于她在寻找生命答案、追寻身心灵成长的自我剖析的记录。
故事从她父母一代开始谈起,一直到她成为影员、作家、译者,到最后蜕变成为“身心灵”的探索者与疗愈者。而这一蜕变过程整整用了40来年的时间。
童年的经历,母亲的强势、父亲的怯懦,在彼此缺乏沟通的成长过程,造就了非常敏感却渴望自由的她。
在书中,胡因梦写到“生活在一个欠缺沟通的家庭里,孩子只能窥见问题的一角,父母深埋的渴望、孤寂、幽怨与愤恨如同一座冰封千年的活火山,不知哪一天会爆发。”
而父母欠缺觉察的教育方式形成了她许多人格上的矛盾,这矛盾带来的痛苦几乎伴随着她很长很长一段时间。
母亲以其强势的生命态度如一道横梁硬生生的压在了她的心里,喘自不得。虽然后来胡因梦在搬出去独居后获得了暂短的喘息,可是在心里,依旧不解与母亲之间的那道无法理解彼此的鸿沟,是怎样形成的。
这个答案是在母亲过世后多年,在一次身心灵治疗里面,意识漩涡把她带回到了前几世,看到了自己与父母在前世之间的爱恨纠缠,那一刻,她似乎悟到了也放下了恨。只有恨的本身才是毁灭者,当放下了恨,一切似乎得到了重生。
书中也提到了几段作者生命中纠缠着的爱情故事。让她体验到爱的升华的初恋,用胡因梦自己的话讲,那是她认定的灵魂伴侣,能达内心,双方无需多方,只是以深幽的眸子融解了彼此的灵魂,让它流向它想去的地方。
胡因梦写到“两性关系永远能打破假象,让你看见自己的局限和真相”时,这里不得不提另外一段为外人所熟知的与台湾著名的文学家李敖爱情纠葛故事。从幼时对李敖的崇拜到相爱到反目成仇到最后的和解,短短数十页的叙述,让人感概两个人若对爱的感受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带来的就是一种伤感,在看清楚恨带来毁灭后,两人最终在法院门外互道释然,亦放下了过去。
在历经丧父、丧母以及几段爱恨故事之后,至此,胡因梦开始踏上了五十三参的漫漫求索之路。她迫切想要知道,她内心那模糊的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到底是什么?胡因梦在书里写到“权威的一方在这个禁令下可以尽情地停止生长,巩固自己的旧习气,下一代如果对人生和心理欠缺洞察,一定会被这些腐旧的习惯熏染、洗脑、恶性循环地继续活在萎缩、自保和不安的病态中。 然而放眼望去,周围没几个明白人,所有的知识系统,包括我曾经涉猎过的心理学、哲学、玄学和各种杂学,在我看来都是不够究竟,似乎只有佛道智者,那些已经大彻大悟之人,才算是真正窥见国人性的最深处。我觉得自己必须找到完整的心灵地图,才能建立正确的人生方向。”
在遍访名师的学习过程中,胡因梦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悟道之路。
引导她走向这条路的,是来自于印度的哲学大师克里希那穆提。没有直指人心的悟道之理,克里希那穆提用了反证的方式、通俗的语言来阐述生命的智慧。“当所有的无明之网被解开时,不需要任何刻意的修炼或锻炼,也不需要再建立任何观点与概念,人心自自然然便能安住于解脱的空寂状态。”
当机缘成熟时,开悟的熏风会不请自来,这就是克里希那穆提的“无为之道”。无为,意即心灵上的一种自由,大师说到“自由是一种无限的空间。当空间不够的时候,暴力一定会出现。”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间想到,从小到大我们所受的教育、教条都是有章可循的,都是没有空间的,父母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方式以美其名“为你好”强加于子女身上,到了成年,我们再受社会上的条条框框所约束,用着世俗的标准过着安稳的生活,而却从来没有去想过,我真的是我心里想要的生活的吗?内在的那个自我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我?
虽然我没有真正的看到过克里希那穆提大师的著作,可是从本书里所摘抄的几段文字,也已经让我从一个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视角去看待,我过往走来的几十年岁月。
“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够简单,他就能了解错综复杂的人生。但我们的起步是复杂的,所以我们永远无法认识简单。”这与老子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理如出一辙。
一个人的自身的成长与觉醒,或者都是要在经历过一番痛苦之路才能从中悟到所有的痛苦来源都在我们的内心世界里。而你就是这个世界,若能对于个人的身心的认识能再清楚一点点,这个世界就能进一步地觉醒一丢丢。通过这样的内观与觉察,最终找到根源。
用作者的一句话来结果吧,“如果自己的痛苦不止息,所有的理想主义的行为基本上都只是一种逃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