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之前的文章,复盘啥是落后。
过去,我们通常凭感觉,觉得平均水准以上就是不落后了。这个感觉肯定是有偏差的,为什么呢?
首先人们的感觉永远是有偏差的,经常被用来证明这一点的是这样一个现象:接近 90% 的人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处于平均水准以上。但是宏观来看,这明显是不可能的,可落到自己头上的时候,感觉自己就是平均水准以上啊!关于几乎每个人都自认高于平均水准这事儿,还有个专门的词,叫“乌比冈湖效应”,有空的时候,可以搜索一下,好玩得很。除了这个外,心理学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研究。比如“邓宁-克鲁格效应,说的就是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错误地认为自己比真实情况更加优秀。细心观察我们周围的生活,就会发现这些心理学的偏差研究不是没有依据的。
比如那些平时什么事情也做不好的人,最容易瞧不上别人,动不动就觉得自己比别人强,只不过自己不屑于去做而已。反倒是那些真正处于领先位置的高手会格外的谦虚,甚至低估自己的能力。因为他们知道,到达这个阶段需要经历什么,付出什么,自然也就不会盲目骄傲。
我们并不能感知整个世界;我们只能通过感知自己的周遭来判断自己是否处于平均水准以上。也就是说,用来支持我们的“结论”的,其实是一个非常局限的,远非全部的,只不过是我们所能够感知的周遭而已。于是,一个井底之蛙在它的世界里确实处于平均水准以上又如何呢?
在教育体制里,人们把“及格线”放在 60 分而不是 50 分,某种意义上也是有道理的,那“多出来的 10 分”,可以算作是一种“修正参数”。这其实多少有点残酷,因为那个及格线明确无误地声称: 40% 以后的都是落后。不过还好啦,学校里的大多数人都是能做到考试及格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种虚情假意的“宽容”相当于“温水煮青蛙”,也是全球当今所有所谓“正规教育体系”本质上很糟糕很失败的根本原因,因为它们等于营造了一个虚假的世界,妨碍了大多数人的“免疫能力”正常发育。步入社会之后,有些相对敏感的人可能早就发现了,及格这东西几乎是完全没有用的,实际上,20% 之后都是落后——因为 20% 的人占有了这世界中有限的资源中的 80% …… “二八定律”貌似无所不在。而且那定律还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 1897 年研究 19 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中发现的——这一转眼,一百多年都已经过去了。对于有些人来说,别说是20%,就连超过平均线,都足以给他们创造优越感了。
更有人拿着“比下有余”的幌子,不断安慰自己。我可能不算好,不过我比那谁谁谁强。我可能这方面不如他,不过我在其他方面可不比他差。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每件事都比别人做的好,但是这不代表我们应该逃避自己面临的困难。还记得我曾经说过的“麻烦守恒定律”吗?如果这是你应该面对并解决的问题,它就一定不会凭空消失。
总是拿着“比下有余”的借口去回避,最终就会发现自己在这种假想的优越感中,和别人拉开了巨大的差距。事实上,确实应该恐惧。因为有个恐怖的事实,早就放在那里,只不过是大多数人没有反应过来而已……
过去,百分之四十之后是落后;
现在,你以为百分之二十之后是落后;
现在,实际上很可能百分之一之后都是落后;
将来,有可能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之后都是落后……还有另外一个更为恐怖的趋势:机器人在崛起,人工智能在崛起,大多数人正走在越来越没用的路上。想想罢:你身边有多少人真正懂“大数据”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然后再用常理推测一下,整个人群中有多少人真正理解概率统计?—— 这可是理解“大数据”的最基础知识啊!
其实有的时候落后就是见识得太少,你的判断都是通过你的周遭来感知的,你的感知并非全部。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唯有不断地学习,不断打磨自己的技能,才不至于落得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