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发现不管农村还是城市,大户人家的人的讲究会多一些。说不上具体,讲究是什么,有的是规矩,有的是习俗,有的是习惯,有的是仪式感,有的是先辈的教诲,可能有的也是迷信。
母亲就比父亲要讲究一些。
小时候,无论日子多穷困,逢年过节,母亲总是会带给我们惊喜,或者是一顿不同平常的比较丰盛的饭菜,或者是过年亲手缝制的新衣,或者是在节假日带我们去逛逛集市,或者给我们讲一讲这个节日的由来……
在我的眼里,母亲来自大户人家,见识和文明程度都要比父亲这边的人高一些。
当然,父亲这边也是有讲究的,和母亲家族的讲究有公约数,也有少许不同。
母亲嫁过来后,夫妻共同打拼,两种讲究也慢慢融合。
母亲生大姐的时候,满满喜悦。但是过了几年,就在父亲家族的影响下,在村落文化的影响下,在邻里街坊的舆论影响下,满心期待再生一个儿子。甚至在怀上老二之后,也半信半疑地喝了奶奶从神汉处请来的“转胎药”,据说肯定转为男胎。然而是个女孩,于是她一鼓作气,生下老二不到一年就又怀了老三。如今近七十岁了,母亲仍然清楚地记得接生婆在接生老三的时候,喜悦而自豪地喊出的那句话:“这下的确良衫子到手了”。因为这句话就是间接的说:“生了个男孩”。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医疗不发达,村里妇女生孩子大部分就是叫村里的接生婆临时去接生,接生出来的是女孩的话,接生婆没有报酬;接生出来的是男孩的话,接生婆要什么给什么。给母亲的三个孩子接生的就是隔壁的一个老太太,长得人高马大,声音洪亮,胆大。在那个时代能做接生婆的都是胆大的人,因为如果遇到大出血之类的意外事件,接生婆也束手无策还要背负一定的责难。到现在母亲都很佩服给她接生了三个孩子的邻居那个接生婆,她大大咧咧,在村里人缘一般,但是母亲对她一直心存感恩。三个孩子,老大是女孩,接生婆不敢要报酬,但是因为是第一个孩子,奶奶想着肯定还会再要男孩,还是请这位接生婆吃了一顿;老二是女孩,奶奶当着接生婆和产妇母亲的面说:“这真是挖了女子窖了!”接生婆悻悻地离开,生怕别人说她手臭;老三是男孩,接生婆从奶奶那里得到了她向往已久的的确凉衫子,她自豪地穿着,也很喜欢老三,还喝过老三这个男娃娃的尿,这是老二亲眼看见的,老二觉得奇怪,问母亲,母亲告诉她,老人家说男孩的尿不臭,喝了有好处。好吧,对于这个讲究,母亲尊重接生婆的讲究,但是老二一直难以认同,哼!就是说,女孩的尿臭?
二十多年后,老二要生孩子了,预产期到了还不见动静,母亲说:“去小区的单杠上吊一吊就快了。”急着卸货并看到孩子的模样,老二和老公就去找单杠了,第二天一大早果然见红,住进了省人民医院。然而以前B超都好好的,这次临产前B超确变成脐带绕颈两圈。医生告知顺产的危险,然后让自己选择。老二想想母亲顺产了三个孩子呢,勇敢尝试顺产,也许是愿力足够强大,真的顺下来了,助产师都感到后怕,说老二真的太坚强,要是自己就放弃顺产了。
生产当天,母亲、婆婆、老公陪护。但是接孩子和自己的分别是婆婆和老公,老二不明白为什么母亲不到产房门口等她呢?婆婆说母亲胆小,不敢近前。老二微笑答应着,心里却不认同。从小到大,家里数母亲有胆有识,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比一般的男子不逊色。怎么会怕呢?
直到孩子都六岁了,老二和母亲笑谈起自己生孩子那一幕,才解除了误会。原来还是“讲究”在作用,母亲说,农村有讲究,女儿生孩子时母亲不能在跟前,否则就会生产不顺、或难产。听见脐绕颈二周母亲就在反思:是不是因为她来了,以前好好的B超就变了。后来老二进了产房,慢慢出不来,她就开始心慌,不知道自己该钻哪里去。甚至胡思乱想到在她那个年代,多少难产酿成的悲剧。比如村里的孤女c生育那次,母亲一家同情孤女,生活上时常接剂和帮助她,农村还讲究说新生儿第一眼看到谁,日后就和谁像,孤女钦佩母亲,希望孩子不论男女,都能和母亲像。但在母亲抱着老三在旁边准备迎接孤女c的孩子出生时,却把母亲吓了一大跳:邻居的接生婆接生出来一个男孩,确是死胎,因为产妇c刚开始羊水破了,丈夫觉得医院医生更正规吧,没找接生婆,却坐着丈夫的自行车到镇上的医院找大夫,大夫没在又回来找接生婆,来回颠簸羊水给漏完了。所以以后再逢谁家生孩子的事,母亲有点怕了……
原来如此,也许随着母亲年龄越来越大,母亲的讲究有时候听来真的变得有点可笑。但是在孩子们看来,也是可爱。比如逢年过节要添置新东西、或者买新衣服;出门见人必然要收拾得干净利落;孙儿过生日必然要打个电话祝福或买个礼物;过年必然要蒸包子、扫屋一番忙活,必然要走很多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