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网络无时无刻不在传播焦虑。焦虑房子、票子、孩子、单子……看看下面这些刷爆网络的标题吧。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
《摩拜创始人套现15个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你为什么越努力越焦虑?》
《你为什么活得不快乐?因为你穷!》
《月薪3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
《我月薪5万,还是不敢生二胎》
……
钱钱钱,篇篇都能把人扎到万箭穿心。
最近“隐形贫困人口”一词又突然走红网络。
作为老阿姨,请原谅我要嗤之以鼻一下,所谓的“隐形贫困人口”,至少他们的钱都花在了自己身上,表面看起来潇洒又快乐!而一旦晋升为妈妈,就直接从“隐形贫困人口”升级为“显性贫困人口”,连表面的浪骚都浪不起来好伐。
没娃的时候,一个人浪浪浪,看到好看的衣服,买;好吃的食物,买;好帅的教练,办(是卡啦);好玩的地方,走。
有娃之后,衣服只穿棉麻的,吃东西只吃孩子吃剩的,健身房健身改公园遛弯,旅行直接改窜门。
所有从牙缝里挤出来的钱,都花孩子身上了,从送入口的每一口食物,玩的每一个玩具到打的每一支疫苗,都不惜血本,一定要确保安全可靠。
而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妈妈也会逐渐发现吃穿住行还都只是小钱,真正的碎钞是教育。教育就像个无底洞,扔再多钱进去,也未见得能捞着个回响(不差钱的富豪和土豪不在讨论范围)。
据网络上的不完全统计:在不考虑通胀及购买学区房,不考虑生二胎的情况下,一对上海普通夫妻养育一个孩子平均需要花多少钱呢?
这价格还算接地气的。看完,作为显性贫困人口的我真想直接按delete,把我儿子删除了。
但第二天醒来,依然要面对现实,那如何治愈我们这些作为显性贫困人口的妈妈们的焦虑呢?
1.不要把你的梦想强加给孩子。
很多妈妈小时候,条件有限,弹不了钢琴,画不了油画,出不了国,留不了学,就寄希望于孩子,甘愿为了孩子倾其所有,并美其名曰“为你好!”
拜托,你自己的梦想请麻烦你自己去实现。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对上海老夫妻,一心要送儿子出国留学,2006左右的时候,不惜卖掉了房子。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当年卖掉的房子升值到1000多万,而儿子由于自身能力问题,即使镀了一层海归的金,也进不了世界500强,最后进了一家小型私人金融公司,夫妻俩现在还在租房子住,日子过得相当凄惨。
这样的收入产出比,真是血的教训。
2.拒绝攀比,合理养娃。
我们要认清一个现实:一切焦虑都来自无聊无用的攀比,总有人比你更有钱。一年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国际学校,每年好几趟的欧美游,这些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但不代表我们就养不出好孩子。
上不了国际学校,我们有图书馆,有网络啊,多读书、多思考,一样可以培养出有眼界、有思想、有主见、有格局的孩子。
去不了欧洲,我们可以去沪港深,再不济我们还有大自然,一个热爱大自然的孩子必定会是个阳光开朗的孩子。
比起国际学校和欧美游,我觉得生活才是最好的学校,而父母亲是最好的老师。
3.比起舍得砸钱,更难得的是舍得花时间。
想想我们宁愿送那么多钱给补习班、兴趣班的老师,却不愿多花点时间陪伴,还总是以工作忙,应酬忙为理由和借口。自己,其实是把教育的责任转嫁给老师。
与其报补习班,不如多陪伴,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这样的孩子学习一般不会太差,如果这样做了都没用,那你砸再多钱也是没用的。
与其眉毛胡子一把抓地报各类兴趣班,不如有重点的培养,选择孩子真心喜欢的、擅长的某一类文体项目,哪怕多花点钱,请个好老师,坚持学下去,直到变成他真正的兴趣和特长,也是值得的。花钱花在刀刃上就是这个理儿。
养育孩子的方式虽然千差万别,但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孩子健康、快乐。
如何让孩子健康快乐呢,不是给他很多很多钱,而是给他很多很多爱,给他足够的高质量的陪伴,给他充分的尊重和应有的自由。
简宝玉写作群日更打卡第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