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不管怎样,只要开始就好
1)不要因为小事拖延
如果总能想到一件完成一件,那么我们需要同时应对的事情就少了。也就不用花很多心思管理这些事情。而待完成事情一多,管理的复杂度就直线上升。随之而来的记忆负担、情绪负担和人际负担也会显著增加。这些心理成本都是隐性的,但却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
2)不要等到最佳时机,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
如果在开始事情有所犹豫,那么请牢记一句话: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等待最佳时机,有可能的结果,一是没有所谓的最佳时机;二是最佳时机来了没发现;三是最佳时机发现了没抓住;四是天时对了,地利或人和没了。就这样在蹉跎中虚耗了青春。
这方面我是有惨痛教训的。我曾经花了很长时间背单词,并雄心勃勃的打算走出国之路。单词量虽然很大,但没有正式参加过一次出国考试,就是因为我一直想把单词背的非常流利、达到完美的地步,一直在等待这个最佳的时机出现。结果,永远不完美,永远没有最佳时机。最终虚耗了很多青春,以前背的滚瓜烂熟的单词,因为没有用武之地也渐渐遗忘。
2、精益创业的行动启示-把未完成变成已完成
1)什么叫精益创业
精益创业严格的来说是一种工作方法,即用最少的资源、最快的速度向市场推出的最小化可行产品,然后在市场的检验中快速迭代,不断升级优化。这种方法能够有效适应现代市场上的多变,从而以最小的成本快速覆盖市场。类似我们知道的互联网行业的敏捷管理。
据说微信在上线初期就是这样的方式,三天一个小版本,一周一个大版本以便快速通过市场检验而进行优化。而小米手机也是通过论坛上的大量互动,获得了手机体验优化的第一手信息从而快速占领手机市场。
2)一个人的最小化可行产品是什么
产品应该具有如下特征,即产品不是过程而是结果,具有实体性;不是简单堆砌而是有机组合;供人使用和检验;产生价值;具有媒体性。对于一个人来说,我们的最小化可行产品就是我们的输出。包括一篇书评、影评或者一个PPT。尽管很小,但却是复杂产品的基石。
我相信采铜、秋叶都对此非常认同。采铜的书其实是他在知乎上回答问题的一个再升华,一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微不足道,但却是《精进》这本书的各个组成部分。而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则是他多年拆书的精华组合。
3)我们永远无法准备好
首先根本不存在准备好这种可能,总有考虑不到的问题,总有能力的短板、也总有没有触及的信息。
我服务的运营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奉行文牍主义。要开始做一个项目,往往要写上十几版的PPT材料,做上八九次领导汇报才有可能开始。运营商总是能很轻易地发现材料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指责我们“没有考虑清楚、没有考虑全面”。最后很可能的结果是,一个富有创意的建议被永久性的搁置,等到市场上出现同类产品挤占运营商的市场空间时才后悔不迭。
所以在电信运营商里,很难看到创新、领先的互联网产品。大部分都是勉强跟随的二三线产品。即使是飞信这种最接近QQ的产品,也因为体制问题逐渐被淘汰。
其次根本不需要准备好才开始。边操作边准备,边准备变优化岂不是更好。可能开始的时候确实是因为准备不足而鼻青脸肿,但这样进步反而更快。
4)把批评当成一种信息对待
对于产品的反馈,一般有三种:正面的肯定、否定和批评、提示之前的未知。对于否定和批评,只要其中不是开放性的、无意义的否定,那么我们最好对批评采取一种虚心接受的态度。真正的批评和否定往往对产品优化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如下批评和否定可以直接无视。
读者:你这篇文章不行啊,立论不行,观点陈旧、逻辑混乱。
作者:立论具体哪里有问题?您能说下具体是那个立论吗。
读者:反正就是有问题。所有的立论都有问题。
作者:感谢您的支持。
上述对话中没有包含任何有价值的信息,所以也完全不必认真对待。
对与有价值的批评,接收但不意味着全盘接受。还要认真的审视,即使对方的说法有问题,这样反复的思考和辨析批评本身也是一种有效的反思方式。而且这种反思效率是较高的。
注意在接收批评的时候,首先要排除情绪化的干扰,客观地分析批评中的信息。这才是心智成熟的表现。
5)对产品不断修正
获得反馈后,要勇于自我修正,克服沉没成本的固执,有勇气否定并重构自己的产品。
3、像photoshop一样分解任务-从工作的核心区开始
图层是photoshop的基本概念,被采铜创造性的用来作为一种多线程工作法的比喻,确实非常形象。
图层工作法包括,按认知复杂程度、按认知类型进行分层处理,集中处理同质性工作。是完成一个复杂作品或者复杂项目的基础,甚至可能是最有效的战术。
1)单个任务,先完成最难的部分,即认知复杂度最高的部分,保证在此过程中不被打断;
2)单个任务,先按照认知类型进行分层。逐层完成每一层的工作,就像给一件陶器上釉一样,每一层都互不干扰;
3)多个任务,集中处理同质性的工作,比如集中处理每项任务的文字、图片、排版等。
3、三行而后思
1)行动先于思考的价值。
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反复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闭环。只有经过实践验证的知识才能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才能不断的积累,从而再次反哺我们的实践。
所以,只是学习、只是想想,也许是最大的浪费时间。
2)我们该如何“思”
三行而后思中的思就绝对不是三思而后行中的无的放矢的思了。采铜给出了从信息、预期、结果、进度、工具、情绪、阻碍、优势、缺憾、意义十个方面的反思内容。但我觉得太多了。可能选择一些你比较关注的点即可。
比如我比较关注在处理事情的情绪问题,那么就复盘下在处理此事的过程中我的情绪状态是否稳定,是否出现情绪失控,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当时是否有自我觉察,为什么(不)能及时发现,做了哪些调整等等。
3)反思注意事项
- 要及时反思。最好是在做完一件事的几分钟内就开始反思。反思的形式可以很简单,有时低头想想即可。也可以记录在纸上。
- 梳理反应链。想想此事的前因后果、事情发展的脉络,后续会是怎样的发展方向等。梳理反应链有助于理解事件及事件背后的机制,今后用于同样场景下可以更好的掌控事态发展。这事情可能会比普通的反思更花事件,适用于一天结束后或者一个项目全部结束、阶段结束的时候。
- 关注意外现象。一个意外现象可能就是我们打开认知局限的机遇。反思时,需要刻意对意外现象保持敏感,克服思维惰性,从而拓展我们的认知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