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走后门”竟是包拯首创

说到“走后门”,大家应该会想到是有人通过不正当途径托关系办事,毕竟能正常流程办事,谁也不会费这个劲。

可前段时间去了开封府,才发现原来“走后门”是由包拯首创。

印象中,包拯一直都是铁面无私,秉公执法,怎么会和“走后门”这种事情扯上关系呢?原来,最初“走后门”并不是现在的意思,反而还说明包大人体恤为民。

一般来说,普通百姓想要伸冤,去衙门击登闻鼓,递诉状。可这东京城是京畿重地,皇亲贵族众多,关系网复杂,路上普通老百姓的诉状想递到包拯这个知府的手上有很大的难度。

像妇孺皆知的《铡美案》,因为案件涉及公主驸马,当地州官县官都明哲保身,不敢接管此事,原是湖广均州人士的秦香莲,无奈不远千里到了东京城找包拯告状。最后包拯顶着公主和国太的压力,冒着丢掉乌纱帽的风险,用皇上御赐的龙头铡铡了驸马陈世美。

另外,俗话说“自古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想要衙役帮自己把状纸递给包大人,就得各种打点,正所谓“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可被剥削欺压的穷苦百姓哪有那么多闲钱来活动关系。

为了能听到更多百姓的真实声音,他夜晚会在府衙的北侧附近梅花堂办公,然后虚掩小门,有冤屈的人就可以通过这个小门敲门入内伸冤。如今在梅花堂还可以看到包拯倒坐南衙的蜡像。

也正是因为包拯把百姓放心上,所以哪怕他只在开封府任职了一年零三个月,人们还是把他牢牢记在心里,尊称他为“包青天”。

在开封府衙中有一块诫石铭,上面刻着“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个字。第一次见到这块石碑时,我立马想到了在前年大火的电视剧《大奉打更人》中,许七安就是用这十六字回答打更人首领魏渊,并因此得到重视。

这句话最早出自五代蜀主孟昶创作的《令箴》,后经宋太祖赵匡胤选取其中精华的16字颁行天下。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将其刻石立于全国州县衙署,史称“戒石铭”。

除包拯外,历史上还有寇准、欧阳修、范仲淹、苏轼、司马光等一批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曾先后在此任职。他们执法严明,清正廉洁,不畏权贵,行政有方,呈现了“公生明、清慎勤”的道德正气,造就了以“廉政刚毅”为鲜明特色的开封府官衙文化,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传奇,使开封府名扬天下,永垂青史。

同时,这样的精神也被传承学习至今,2008年,开封府景区被河南省纪委命名为“廉政教育基地”。 2015年,又被授牌成为焦裕禄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




END


文字/INC呀

图片/小C

编辑/希遇


你点的每一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支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