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八四五年,梭罗在瓦尔登湖写下这本书。
我没有去考证一八四五年美国的社会背景,也没有去了解梭罗这个人的生平,所以目前是单纯的来说这本书。
这本书据说很有名,但很多人读不下去,读不懂,所以看的时候很认真,尽力的去看一看作者想表达的。
全书通读下来,虽然讲了很多杂七乱八的东西,但一直有一种感觉贯穿始终,灵魂出窍般的感觉,冷冰冰的观察着周遭的一切,这可能就是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吧。
可以看出,梭罗阅读很广泛,受东方哲学文化影响很深。
我们来看看他在瓦尔登湖这两年。
不妨想象一下,如果现在有人在西湖边自己建房子,种地采集,自给自足。这个人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别人都不知道,那他是一个体验生活的人,如果都知道,那更大的可能是一个网红,而且现在这样的网红还有不少。
当然一个普通的,能量不是很大的人,不太可能在西湖边上进行这样的活动,西湖不行,那就得找其他湖,或者别管找什么地方,你还得预先学习用斧子,种地,做饭等一系列技能,还要有斧子,有树,有地,还要保证不被打扰破坏,等等。
周围还有很多正常生活的人群,别管是城市还是农村。
他在文中说自己是一个隐者,但这怎么能被称为隐者呢,明明是一个极其不融于周围环境的人,一点也不隐蔽,还很特立独行,是在聚光灯下的,是备受关注的,他所圈画的那个小圈子就像一个时不时有人去观摩的舞台,我在想会不会是翻译的问题。
整体感觉下来,他更像一个实验者和观察者。
他以自己来实验,人们所需要的物质可以低到什么程度,精神可以拓展到什么程度,物质的减少是不是可以赢得精神的富足。
他像观察着自己心湖一样观察着瓦尔登湖,并记录着周围的一切。
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观察的:
有一次测量时,我随意取了一条线,发现在三十杆的范围之中,湖底深度的变化均在一英尺之内,并且,通常在湖心附近,无论朝任何方向我都能预先估计,每一百英尺范围内深度的变化都在三到四英寸之间。
我走到岸上,它们便即刻腾起,一共二十九只,遵从着头雁的信号。
每当看到作者这些细致的观察和记录的时候,我总是会心一笑,这得有多闲,细细思量这是物质换来的时间啊。
感觉梭罗的观察方式思考方式和自己是相似的,不是给自己脸上贴金,他的观察更细致,思考更有深度,写作能力更是天地之别,他生活在一八四五年的美国写出来流传到现在的《瓦尔登湖》,而我生活在二零二一年的中国写出没几个人看的《〈瓦尔登湖〉读后》。
放下生活来到瓦尔登湖,到放下瓦尔登湖回到生活,经历过这个过程,梭罗应该是体验到了他所想体验的,观察到了他所想观察的,放下了他所想放下的,收获了他所想收获的,也写出了他所想写的。
忽然想起,直接放下一切走着去我所想到达的地方,比我现实中把一切准备好再出发时,可能确实会更快,就像想了好久的爬泰山,如果不管其它直接走着去,都不知道多少来回了。
可是束缚难摆脱,自由难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