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第三单元的一篇童话《那一定会很好》,童话中一粒神奇的种子,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变成了树,手推车,椅子和木地板。不论变成什么,他都坚信那一定会很好。这是一篇自读课,学生梳理了童话内容,感受了童话的神奇想象之后,我抛出了最后一个问题——你觉得这颗种子怎么样?学生纷纷举手——他有丰富而精彩的一生;他尽心尽力的奉献自己;他帮助了别人,自己也很快乐;他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好一个“他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当听到王卓琳这样说,我又惊又喜。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竟说出了这么深刻哲理的看法。学生们这些出乎意料的发言,给这节课划上了圆满的句号。课后我在想,真不能简单看待这群孩子!他们不仅仅是一群娃娃,他们有时也是我们的老师。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真是箴言啊!
再举例说明。
第一节英语课上,孩子们学会了用英语简单的问好交流,放学后,他们便用上了。“Goodbye,Miss Zhang”你一句我一句,生硬但新鲜。学了英语数字,放学排队报数时,没有要求,没人提议,便不约而同又用上了。有人不会其他人争着教他说,不是显摆,而是有趣而真诚。看着他们争先恐后的样子,你想不笑都难。是啊,他们学以致用的热情,岂不是我们该学习的吗?
郑亿凯,班里排最后的一名学生。父母离异,跟着奶奶有口饭吃。没人管的娃课堂上睡觉,走神,无法专注听哪怕几分钟课,更别说完成作业了,因此班里没少挨批评的就是他了。郑文希,更是老师头疼的对象,整天丢三落四不说,上课坐姿最怪异的就是他。老是在安静的教室,让凳子哐当倒在地上,似一声惊雷炸响,让你无法忍住不去批评他。但是,任凭你怎么对待,放学时喊的最响亮的“老师,再见”一定是他们。那笑脸纯净的犹如雨后的天空,感染得你不自觉得会发自内心的去回应。他们不计前嫌的大度,我们不该学习吗?
蒙台梭利曾说,在与儿童的关系上,成人是一个自我中心主义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考虑一切。很多时候,我们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认为儿童是空的容器,是懒惰的,无能的,内心是盲目的。其实与孩子们的相处,是互相学习,彼此成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