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悖论
在今天的章节里,帕尔默用他的一个课堂案例来依次解释他提出的六大悖论的具体操作步骤。
帕尔默讲到落实的第一个悖论——学习空间应该兼顾开放和界限,这里面有一段让我很容易把自己绕晕:
为了落实第一个悖论——学习空间,应该兼顾开放和界限——我做出如下的决定:通过提请学生专注于《心灵的习性》所描绘的“自由”景象来确立界限,通过提醒他们基于自身经验回答“书中的自由景象是否符合实情?”来实现空间的开放。
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讨论书里面的“自由”景象,是为了要证明它不符合实情吗?他不符合实情的话,是说明这个自由是有界限的自由吗?那他跟空间的开放有什么相关的地方吗?(可能我现在是昏的,过一段时间回过头再来看就会清晰。)
第二个悖论的诠释里面有一句话让我觉得,原来所有的学生都是相似的——“自由是学生生活中的大事:一些学生还在率性的违抗家长,一些学生感到学院过度的束缚了自己的生活”。后面关于自由观的讨论也让我觉得很有意义。然后我想到另外一个毫不相关的问题——在下学期教师节的时候可以做一个班会活动,请学生写下在他们的学习经历中,对他们有积极指导的教师是什么样子的(分享印象深刻的某一件事)?有着不好的影响的教师是什么样子的(分享印象深刻的某一件事)?以后你们当了幼儿教师会怎么做?哈哈,好像在做很遥远的就业指导,希望到时候能把话题带到努力学习上来。
在帕尔默提到第三个悖论的时候,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紧张的氛围有催人奋进的教育价值!”看到这一部分的时候,我想到的是在体育课上,如果我把孩子们进行分组,由推选的小组长带领练习,然后告诉他们,分组练习后我们要进行小组间的比赛,那这堂课孩子们大部分都会非常积极的参与进去。
在第四个悖论里,还是提到了大故事和小故事。我很想知道大故事是不是大概就意味着某一些观念?或者是法律?或者是道德的高点?
我向学生表明,尽管我重视对话,但我也肯定他们在行为上有不参加讨论的权利——只要我能感到或有时得到口头保证——他们在内心参与了。允许不发表意见似乎能招致通常沉默的人发表意见:当我们被赋予有选择参与或不参与的自由时,我们更可能决定参与。
这是帕尔默的第五个悖论,那在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呢,我想到的可能会有一点不一样。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背景和学生素质不一样,我碰到的很多学生经常会出现的状况是——如果有选择参与或不参与的自由时,可能还是没有人会参与。(这是不是证明我们选择的话题或者活动不受欢迎?)
当然,处在不同的境况下,方法也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把握对立的张力
这一部分内容我没有太多的思考,就先做一些印象深刻的段落的摘抄。
整体的把握悖论的立足点位于教师的心理,我们不能把握悖论,不是因为技术上的不足,而是因为心灵中的空白。
舒马赫提到:“谁能将教育中的纪律与自由调和呢?……事实上有数不胜数的母亲和教师都在做这样的事情……当陷入两难窘境时,引入一种超越对立面的更高境界的力量——爱的力量……”
好教师或好家长每天都会遇到由悖论的张力形成的“地雷阵”。博大的爱超越我们内心的忐忑不安而着眼于学生或子女的最佳利益,从而使民治如所罗门王都难以决断的两难问题迎刃而解。
扩展知识:
李尔王:《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是其四大悲剧之一。故事讲述了年事已高的国王李尔王退位后,被大女儿和二女儿赶到荒郊野外,成为法兰西皇后的三女儿率军救父,却被杀死,李尔王伤心地死在她身旁。
舒马赫:英国经济学家,1973年发表《Small is Beautiful》。书中对亚当斯密及凯恩斯为代表的现代经济学:以物质权衡而无视精神,重视资本而漠视人的观点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提出了“人性光辉”、“简朴但力求最大福祉”的新观点。“小而美”的核心词不是“小”而是“美”:主张耗财惊人地小,但获得特别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