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臣养成录3|问君能有几多愁

图源网络(侵删)

当一切事情都过于顺利时,往往就是危机的开始。

故,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六月,我与参知政事翟汝文同堂议事,谈到修政局用人问题时,我与他观点不同,发生争执。

我一改往日虚怀若谷的态度,言语交锋不到五句,大怒而起,将手中茶碗掷于地上,指着他的鼻子狂骂“商议国事,语带机锋,汝实乃天底下第一狂生。”

翟汝文回了我一句:“仗势欺人,当真浊气。”掉头就走。

当日,我上书皇帝,奏“翟汝文此人,志大才疏,却贪恋权势,飞扬跋扈,处置朝务,任命官吏,惟有‘专擅’二字,需将他革职查办,以儆效尤。”

翟汝文回敬我:“培植党羽,陷害忠良”。

皇帝几乎同时收到我俩的奏章,一时间倒没了主意,朝堂左相吕颐浩督战镇江府,右相和副宰相却在朝堂上吵得不可开交,着实让他头疼。

此时,大宋朝堂鸦雀无声,人人都在观望事情的进展。

我安排中书省右司谏方孟卿上奏,言:“翟汝文处事,无论大小,不分曲折,皆标新立异,与宰相观点相左,如此行事,岂能和宰相共济国事。”

皇帝接到奏章后,考虑了几日,见我态度坚决,最终无奈罢免了翟汝文。

我得到消息后,在家中一人独酌,喝起了闷酒。

发妻王氏见我一边喝酒一边长吁短叹,十分不解,抢了我手中酒杯,问道:“相公,翟汝文都被罢官了,今日当是相公欢喜之时,怎么独自一人在这喝闷酒。要喝闷酒,我陪你喝。”

我摇摇头,拿过她手中酒杯,端详着酒杯说:“翟汝文罢官是悲,于我,倒也无喜可言。今日之举,不过是不得已而为之,何来欢喜之说。”

“相公,你又在说这些让人听不懂的车轱辘话了,我就不懂了,你的政敌倒台,你却一点也不高兴,这是何道理阿?”王氏嘟着小嘴问道,模样甚是可爱。

“夫人,你可知翟汝文何许人也?”

“参知政事,当朝副宰相,不过托您老的福,今日,已只能算是当朝前任副宰相啦。”王氏为逗我开心,说起了俏皮话。

“翟汝文此人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当年梁师成,蔡京二贼把持朝政,祸国专权时,他身为微末小吏,居然敢屡次上奏弹劾,个中风骨,朝堂之上,能出其右者不多阿。”我看着酒杯,缓缓说道。

“相公好像对他很是欣赏阿,那为何要跟他势不两立,非让他罢官回家呢。我听说你当日在他面前砸了茶碗,我还不信,你从来就不是意气用事,控制不了自己脾气的人。”王氏听完,更加好奇了。

“那茶碗是我故意摔的。”我听完,放下酒杯,刮了一下王氏鼻子,笑道:“知我者夫人也。夫人你不知,有风骨之人往往喜欢逆上,翟汝文此人更是如此,而他又一直是坚定的主战派,所以我只能拿他开刀。

夫人你想,你一个妇道人家都觉得我是个持正守中的君子,为人处事不会剑走偏锋,不敢杀伐果决。那朝中大臣,对我的观感肯定也相差无几。试问我以后如何能统领百官,一力推行议和之策。这次无事生非,小题大做,为的无非四字——立威集权!”

“立威集权,那何苦一定要找翟汝文立威阿?”

“因为他是朝堂上最佳的人选”我抚着胡须,幽幽说道:“翟汝文风骨,天下皆知,为人强硬,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又素有忠义之名。我惟有啃下这块硬骨头,才能让朝中大臣感到恐惧,达到立威的效果,从而将朝堂权力集中到我手上,顺利推行议和策略。”

“那你不是达到目的了,有什么不开心的?”王氏越听越晕,瞪大了眼睛问我。

“夫人,我下面的话,你听后一定要烂在肚子里,不可让第三人知道。”

“我懂,你快说。”王氏催促道。

“我集权是为了推行议和,而当今官家,推行议和,为的却是要集权。要推行议和,我不得不集中朝堂权力,才能施展拳脚,要集中朝堂权力,我就必须把朝堂上本不属于我的权力抢夺过来,翟汝文被罢官,看起来是他的权力转到我手上,事实上转到我手上的权力并不是翟汝文的,乃是当今官家的,我现在所做,无疑是在分当今官家之权。

当今官家,看似仁德,敬贤礼士,从谏如流,骨子里却是豺听狼顾,鹰视猿听,实乃一代阴鸷之君,不知会容忍我分权到何时。我现在犹如踩着细绳过河,处境实比翟汝文还要凶险万分。所以我说翟汝文罢官是悲,于我,倒也无喜可言。”

“相公,你既知凶险,为何又要以身试险呢?”

“古语云,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既然早年陷金营而不死,就不能让当日靖康之耻在大宋再来一遍,让百姓再遭一次灭顶之灾。以大宋目前的实力和现实,惟有议和,方可保长治久安。

如若主战,就算打赢金人,北伐成功,也只能徒增边疆将帅威权,有地方割据分裂的危险,于稳定和整盘大局都极为不利。既然我选择了以和为始,我就一定会坚持到最后。话虽如此,心中苦闷唏嘘总要排解,所以只能自己喝这忧愁的枯酒了。”我看着王氏,苦笑道。

“相公,妾身敬你,这世上唯有妾身知道,不管主战还是议和,其实你从不曾变过,一直是当日那个心怀国家,鞠躬尽瘁的御史中丞秦桧秦大人。”王氏举起酒杯说道。

“哈哈,士为知己者死,今日就跟夫人不醉不休,干。”我笑道。

喝完碰杯酒,王氏说道:“相公,今日喝的既然是愁酒,妾身就给你念一首愁诗如何。”

“愁酒配愁诗,天下第一美事也,念!”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王氏面带桃花,眼神迷离地念道:“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好一首李煜的虞美人,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也吟诗一首,回赠夫人。”

“妾身洗耳恭听。”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我口中念着这豪迈的诗句,眼里却迸出了心酸的泪花。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蚕和蜡炬灰飞烟灭后至少还有人记得,而主张议和的我,即使成功,又有谁会记得我对大宋长治久安曾经付出的苦心和功劳。

百年之后,留给后人的,也只能是奸臣误国的名声罢了。

真可谓,时也,命也。

佛家有云,万般带不走,惟有业随身。

朝堂修政局的成立,让我的议和之策终于有了施展拳脚的地方。

我大宋至汴京城破之后,北方有一大部分的官员和百姓迁至江南,因南北习俗不同,利益不同,不仅朝堂上,就是在民间,南方人与北方人之间也是矛盾重重。

南方人的意愿很简单,不想做亡国奴,但也不想因为北方的移民影响自己原本较为富庶的生活。

北方人就不一样了,城破家毁,时时刻刻惦记着自己的故乡,朝堂上和民间的北方人是呼吁北伐的主要力量。

南方人和北方人二者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作为倡导议和的我,明面上自然是站在南方人这一边。

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五月,我在上奏设立修政局时,同时向皇帝提议“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实施策略——即原籍在南宋的汉人,仍归南宋,而原籍在中原的汉人交还伪齐刘豫,原籍在河北的汉人和契丹人交还予金国。

我深知,大宋朝堂内南人北人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要倡导议和,惟有将北人遣走。

将北人迁至伪齐和金国境内,实际上相当于在这两个政权里安下了钉子。大宋建国百余年,皇恩浩荡,皇帝与士大夫共掌天下,对治下黎民百姓极为体恤,民间百姓对赵氏江山也是颇为肯定的。

而伪齐和金国不同,伪齐为傀儡政权,一切以金国马首是瞻,女真人为异族之人,茹毛饮血,极端野蛮,我相信,北人返北后必会受女真人压迫,有压迫的地方就会有反抗。到时若我大宋修养生息后,国势强盛,更可和金人治下的北方汉人里应外合。

有人会问,那就不管在女真铁骑下备受蹂躏的北方汉人了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万民为刍狗。

这就是我作为大宋朝堂右相能给出的真相和答案,在我心里,不可能单单考虑北方的汉人,对于我来说,整盘大局和大宋的延续才是首要考虑的重点。

既然能将祸水北引,我自然乐见其成。

然而,我低估了吕颐浩的实力,高估了皇帝议和的决心。

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六月下旬,朝堂左相吕颐浩自镇江都督府还朝,任命黄龟年为殿中侍御史,刘棐为右司谏,以二人为先锋,向我发起了挑战。

黄龟年和刘棐向皇帝上书,弹劾我专主和议,不顾南北情谊,结党专权,不会长久。将我和麾下大臣比做朋党,把我喻为董卓,要求皇帝将我去职查办。

我本重用的胡安国,此时却对朝堂心灰意冷,在没有跟我商量的情况下,独自向皇帝请辞,我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胡安国,素有大才,朝野皆知,绍兴元年被任命中书舍人兼侍讲,曾向皇帝上《时政论》二十一篇,从大宋建立都城,设置天险,体恤民众,休养生息,制定国策,选拔大臣,人君养气各方面向皇帝进言。

其中《养气》篇:“用兵之胜负,军队之强弱,将帅之勇怯,皆与人君所养之气息息相关,人君刚正,则刚正之气充盈天地,百姓信服,将帅用命,夷狄败退,天下安定。”皇帝观后,击节叫好。

且此人对官位并不恋眷,曾多次推辞徽宗和钦宗的任命,在如今朝堂上,是不可多得的清流理论派领袖之一。

我当日为了使“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策略在朝堂上更易推行,废了九牛二虎之力,礼贤下士,将此人收入麾下。

当时的想法很清楚,胡安国既是朝堂理论大师,有他扛鼎助阵,“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策略就有了理论基础,而此人对权力官位并不贪恋,对我的主导地位就不会构成威胁,至少不会喧宾夺主。

可惜,我只考虑到他不会喧宾夺主,不恋眷权位,没有考虑到他爱惜自己的声名会像孔雀爱惜自己的羽毛一样,不顾一切。

当“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策略在朝堂大臣的议论声中显出弱势时,他的第一选择不是坚持到底,而是辞官隐退。

一件事情成败的关键,不在于做这件事的人有多大的才华,多大的理想,而在于做这件事的人是否肯为这件事付出全部。

胡安国,不是可以为事业付出全部的人,这也是朝堂理论派大臣的致命缺点!

而这个缺点,正在将我和我的策略引向深渊。

将北人遣返,从大局谋略上来说可行,但从道义上来讲却站不住脚,考验的不仅是朝堂大臣的见识,也考验皇帝议和的决心。

这一次,皇帝并没有站在我这一边。

胡安国请辞后,朝堂众臣对我提出的策略大多持反对态度。吕颐浩没有放过这次机会,联合黄龟年,刘棐先后四次向高宗进言,需罢免我以平民愤。

而我,却按兵不动,我清楚的意识到这一次误判了形势,走得太快了。我虽然了解皇帝的想法,但却没有摸清他的态度,此时,朝堂上物议汹汹,只能以不变应万变,静观皇帝处置。

作为议和领军人物的我按兵不动,朝堂形势出现了一边倒的态势,以吕颐号为首的左相集团高歌猛进,而我方节节败退。

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七月,皇帝下旨,废除了由我倡立刚成立不到两个月的修政局,我修政局提举之位自动罢免。

八月,我麾下议和主力军张焘、胡世将、吴表臣等,皆被罢出尚书省。

此时,朝堂左右二相的派系争斗胜负已分,吕颐浩完胜,以我为首的议和派一败涂地。

八月十二,皇帝命我自行入宫请罪。

皇帝见我的第一句话是:“秦桧,你上奏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河北人还金国,中原人还刘豫。数日之前,有官员问本官家,本官家是北人,那该归哪里?本官家细思极恐,你说你自己该当何罪?”

我拱身一揖,问道:“官家,不知何人问此谬言?”

“谬言,你说这是谬言。好,本官家倒要听听你的解释。你也不必管是谁问的,你跟本官家说说这为何是谬言?”皇帝问道。

我挺直身子,侃侃而言:“官家,我大宋国内,天下万民,满朝文武,以地域划分,均有这南人北人之分,唯有官家您,无法定为南人或北人?”

“此话怎讲?”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官家,我大宋朝内,每一寸土地,不管是南方或是北方,都是您的,您又怎可自分南人或北人呢?官家,会之上此议和之策,考虑的是我大宋的长治久安阿。当年太祖建国,国力强盛,尚不敢轻言北伐,何况今时今日我大宋之实力,自保尚且吃力,何来资本北伐,会之一片苦心,希望官家明鉴。”

“唉,秦爱卿,你说的倒也有些道理。本官家自登基以来,如履薄冰,怕重蹈靖康之耻,身边大臣,唯有你,算是本官家知心之人。然今时今日,朝堂大局已定,我也无回天之力,你可清楚?”

“官家,会之明白,现朝堂之上,物议汹汹,如若不罢免臣,朝堂之上一日都不得安宁。请官家下旨,罢免臣右相之官职,以正人心,收物议。”我肃然说道。

“你能明白本官家的苦心就好,去吧。”

“谢官家。”我向皇帝拜别。

数日后,皇帝下旨,罢去我右相之位,任命为观文殿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并张榜朝廷,以示不再复用。

我在中书省收拾行当时,碰到了吕颐浩,吕颐浩神情严肃,望着我说:“秦老弟,吕某有一事,很是不解,不知当问不当问?”

我背起细软,笑道:“吕相国是直爽之人,何来当问不当问之说,请讲。”

“当年靖康之耻前,形势危急,你是主战之人,现如今我大宋占据江南一隅,当图谋北伐,为何你却主和呢?老朽百思不得其解阿?”

“吕相,当年女真人攻汴京,如若不战,汴京失守,女真人可以长驱直下,夺我大宋整个江山,所以当日,即使明知是输,会之也不得不主战,即使城破家毁,也要让女真人付出代价,知难而退。

然今日不同,我大宋定都南方,当是修养生息之时,一味北伐,劳民伤财,只会掏空国家根本,这也是会之主和的缘由。吕大人,你我虽观点不同,但均为实心为国之人,你我之争,只是国家策略之争。希望会之今日之言,您能听得进去,会之拜别。”

“不送,后会有期。”吕颐浩拱身一揖。

“再会。”我昂首挺胸的走出了中书省。

我其实知道,这一次失败,是自己时机把握得不好,“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只是我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我大宋现如今跟金国根本就没有谈判的筹码。

即使皇帝想法和我一致,但在大宋没有获得任何利益的情况下谈议和,不仅是朝堂,就是民间,也不会有人答应。

当日,我向皇帝提出“南人归南,北人归北,以战养和”的策略时,把策略的顺序定错了。其实应该是“以战养和,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惟有打胜战,才能把女真人逼到谈判桌上,惟有打胜战,我大宋才有议和的本钱。

皇帝不愧一代英主,居然比我更早的想到了这点,没有胜战做为基础,他无法下定议和的决心。

不过,皇帝为了保护我,居然张榜朝廷,以示从此不再起用我,让反对我的群臣不再将目光盯在我身上,以免我罢官后再受迫害,其中苦心和恩情,倒是我没有想到的。

我赋闲家中,静观朝堂风象,我相信,只要时机合适,皇帝想和金国议和,有朝一日,我必可再入朝堂中枢,为朝廷效力。

我与范宗尹,胡安国之流最为不同的,是有一颗坚韧不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惟有此心,方可披荆斩棘,无所畏惧,建功立业。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圣贤之言,犹在耳边,振聋发聩。

我任观文殿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后,过起了一生中难得的悠闲日子。

平日里读闲书,练长拳,与发妻王氏养花草,谈风月,过了一段时间,感觉整个人的精气都养足了。

一日,发妻王氏看着我打完一套太祖长拳,英姿飒爽,挺拔伟岸,端着一杯茶来到我面前笑吟吟的对我说:“相公,看你这段日子一直练拳,可是要改行当将军去了。”

我从她手中拿过茶杯,一饮而尽,把茶杯还到她手中,将她抱进怀里,说道:“我若当了将军,就要奔赴沙场,马革裹尸,夫人是否舍得?”

“那我就陪你驰骋战场,做一对夫妻将军”。王氏红着脸说道。

“哈哈哈,夫人真的是巾帼不让须眉,不过我大宋朝已有一对名扬天下的夫妻将军了,你我二人还是在此处喝喝茶,谈谈心就好”,我笑着说道。

“相公说的可是韩世忠和梁红玉夫妇?”

“正是。当年完颜宗弼(金兀术)率领十万金兵长驱直入,搜山检海,攻入江浙,逼得皇帝只能渡船入海,躲避金军。”我抚着胡须缓缓说道:“后金兵因进军受阻,粮草不足,不得不后撤北方。撤退之时,韩世忠率八千精兵连夜奔赴镇江阻击,以八千大宋将士对阵十万女真虎狼之兵,与那完颜宗弼在江边展开决战。

金军北渡长江之时,梁红玉冒着金兵密不透风的箭雨亲自擂鼓。当时鼓声阵阵,杀声震天,韩世忠率着我宋朝大好男儿连续打退了金军的十几次进攻,让完颜宗弼第一次领教了我大宋将士的厉害。”

想起当日情形,我不禁热血澎湃。

“韩将军和梁夫人风采,真的是令人神往阿!”王氏听完,一脸崇拜的说道。

“是阿,当年在黄天荡,韩世忠和梁红玉与十倍于己方的金兵对峙,居然整整坚持了四十八日,逼得完颜宗弼不得不凿通湮塞已久的老鹳河故道三十余里,撤往建康。”

“那后来呢,为何又让那完颜宗弼安全撤回金国了?”王氏问道。

“金兵撤往建康途中,又受到岳鹏举将军阻击,不得已折回长江继续北渡。也算天不亡完颜宗弼,金军北渡当日,长江无风,我大宋军船大多是海船,无风难行,金兵以小舟火箭,烧我大宋海船,北渡而去。唉,韩将军最后不能手刃完颜宗弼,也算功亏一篑阿。”

王氏跟我一样,叹了口气,说道“真是可惜。对了,相公,你刚才说到岳将军,我近日似乎经常听到他的名字,他跟韩将军一样英勇吗?”

“岳鹏举,此人骁勇善战,文武双全,先后于王彦,宗泽,杜充三人麾下立下大功。若说英勇,比韩世忠有过之而无不及。”我想到了他,皱起了眉头。

“文武双全,相公,我还从来没听你用文武双全评价过那哪位将军阿?”王氏瞪大了眼睛说道。

“近中原板荡,金贼长驱如入无人之境;将帅无能,不及长城之壮。余发愤河朔,起自相台,总发从军,小大历二百余战,虽未及远涉夷荒,讨荡巢穴,亦且快国仇之万一。今又提一垒孤军,振起宜兴,建康之城,一举而复,贼拥入江,仓皇宵遁,所恨不能匹马不回耳。 今且休兵养卒,蓄锐待敌。如或朝廷见念,赐予器甲,使之完备;颁降功赏,使人蒙恩。即当深入虏庭,缚贼主,蹀血马前,尽屠夷种,迎二圣,复还京师;取故地,再上版籍。他时过此,勒功金石,岂不快哉! 此心一发,天地知之,知我者知之。”

我边走边念,念完问王氏“此文如何?”

“气势磅礴,大家之作,难道是岳将军所书?”

我点点头,肃然说道:“建炎四年,他于宜兴所作。‘迎二圣,复还京师,取故地,再上版籍,’真的是好胸襟,好气魄阿!可惜年轻人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时不知自己已然犯了忌讳,如若二圣真的迎回,那当今圣上当何以自处呢?”

王氏看着我严肃的样子,问道:“相公,看你的样子,好像不是很喜欢他?”

“那倒没有?”我回过神来笑了笑,说:“年轻人,志气高点没什么不好。此人,年纪轻轻,却用兵如神,且武艺高强,假以时日,必成我大宋中兴之将。不过他的缺点也很明显,性格太为高傲,而且特别喜欢逆上,除了宗泽老将军外,与王彦、杜充二名上司都发生过矛盾,曾经差点就被王彦军法处置了,唉,人无完人阿。希望他以后不要栽在这上头才好。”

万万没想到的是我一语成谶,多年以后,他真的死在了这太过孤傲和喜欢逆上的性情之上。

“相公,我大宋除了上面两位将军外,还有哪些将军可与之比肩,堪称名将呢?”

“还有江淮招讨使张俊,此人也是一名不世出的勇将,当年汴京城破,他辅佐圣上一起定下南渡方略,我大宋方可偏安于江南一隅。当年完颜宗弼搜山检海,圣上避至海上,金兵攻至明州之时,张俊率兵迎敌,杀金人数千人,大挫金兵士气,逼得金兵不得不撤军,这才有了韩世忠黄天荡一役。

后征讨伪齐,镇压流寇,屡战屡胜,和韩世忠,岳鹏举三人可算是我大宋中兴的三员大将。不过此人贪财好色,颇有老派将领作风,求田问舍之心昭然若揭,识时务,懂进退,他日倒可一用。”我笑着说道。

“相公,你似乎漏说了个将军,我记起来了,民间好像说的是中兴四将,似乎还有个姓刘的将军。相公又敷衍我。”王氏嘟起小嘴说道。

“刘光世,此人在朝堂之内号称‘逃跑将军’,见到金人就跑,见到功劳就抢。每逢奉诏需要移驻前线抗击金兵,大多时候都阳奉阴违,设法躲避。无法避免就坐镇后方,等待前线消息,一听败绩,拔腿就跑。而且常常虚报军功和军费,贪杯好色,大宋就算中兴,应该跟他半点关系也牵扯不上。

不过此人在行军打仗方面是一名酒囊饭袋,为人处世却颇为上道,每逢报功得赏后,不仅会将金银财宝分赏给手下,而且会孝敬朝中当权的几位大臣,所以在朝堂上口碑倒还可以,当今圣上对他也是无可奈何,哈哈哈”我想起刘光世的外号和样子,忍不住大笑起来。

“相公,你夸张了吧,那为何民间会有中兴四将的说法呢?”王氏不服气的问。

“南天门前有四大天王镇守,远古时传说有四大神兽出没,我大宋汉人,偏爱这个‘四’字,所以把刘光世算进这中兴四将中,权当凑数,就犹如四大神兽里的玄武乌龟,属于垫底之人,哈哈哈。”

“原来他是乌龟将军阿,真是好玩。对了相公,你怎么会对这些将军的事情如此清楚,你不是主张议和吗?”

“你别忘了,我可当过大宋的枢密院事,而且正因为我主张议和,才更要了解我大宋朝的将军。如果没有实力,不能把金人逼到谈判桌上,又何来议和之说。幸我大宋国运未尽,上天赐我大宋这中兴三将,他日若能将金人阻挡在国门之外,议和必成。”我望着远方,缓缓的说道。

金国至完颜阿骨打起兵,至今已有一十八年。在这一十八年里,金国气运如日中天,将星云集。但,将星也是会衰老和死去的。

自古名将似红颜,不许人间见白头!

金国的第一代和第二代战神完颜阿骨打和完颜宗望已先后因病去世。完颜宗翰和完颜希尹年岁已大,在金国内渐渐失去了掌控权。

号称最新一代金国战神的是“金国四太子”完颜宗弼(金兀术),此人和完颜阿骨打和完颜宗望一样,至始至终都想要灭我大宋,平定天下。但可惜,他有父兄的志气,却没有继承父兄的实力,在南方与我大宋中兴三将过招数次,只能算是互有胜负。

这跟当年我返回大宋跟高宗建议时的设想一致,立足南方,阻击金人,以战养和。

而且根据金国内我大宋眼线发回来的消息,因为近几年女真人进攻我大宋屡屡受阻,金国朝堂内主张和我大宋议和的完颜昌正在慢慢掌握实权。

也算我大宋国运不衰,在此坚守南方一隅之时,终于出了这可予金人对撼的中兴三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金国和我大宋必会议和,而高宗自然会想起当年就预判到今日形势的我来,我再进朝堂中枢,指日可待了。

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二月,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一岁。这个跟随长兄完颜阿骨打一起从白山黑水间起事,一路过关斩将,杀敌无数,助兄建国,接过完颜阿骨打衣钵,亡辽破宋,掳我二圣,奠定金国各种制度的英雄皇帝终于走完了他灿烂的一生。

这名看似外表粗鄙,却胸怀千仞的皇帝,继位之初为了维护金国朝堂法度,甚至故意以身试法,震慑群臣。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曾于建国时明言:“国库薄弱,非战不可用之,若无故用之,杖打二十。”金太宗继位之初,借口以享受美酒佳肴为由,故意支取库银,让完颜宗翰(粘罕)于朝堂之上揭发,以堂堂皇帝之尊,在大殿上领杖二十,再由一众大臣跪拜请罪。

听说当日,完颜吴乞买领杖之后坐在龙椅上,摸着屁股苦笑着说:“这朝廷法度,可当真违反不得阿,一违反,这龙腚就要遭殃了,哈哈哈”。

我大宋朝臣得知消息后,均引为笑谈。而我却从中看到了完颜吴乞买维护金国朝廷法度的决然和苦心。

从此,金国朝堂之内功勋之臣皆安分守己,不敢妄动。

史称:金太宗法度详明,可垂久远。

金太宗去世前,本预立长子完颜宗磐为储,完颜宗翰(粘罕)和完颜希尹(谷神)为巩固权势,以祖宗法度为借口,向金太宗上言当立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年幼嫡孙完颜亶为太子,太宗为维护国家制度,无奈从之。

金太宗去后,完颜亶继位,成金国第三代皇帝,世称金熙宗。

因对金熙宗有拥立之功,初时,完颜宗翰在中原地区权势进一步发展,手握重兵,开府建衙,隐隐有与金国朝廷分庭抗礼之势。

完颜宗翰自恃三朝重臣,气焰日益嚣张,对金国朝堂内各种朝务均指手画脚,不可一世。

哪曾想金熙宗乃少年英雄,天资聪慧,为限制完颜宗翰兵权,连颁诏书,明升暗降,以相权换宗翰兵权,任命完颜宗翰为金国朝堂尚书令,领金国朝堂内三省事务,免去其元帅府元帅一职。而宗翰心腹“谷神”完颜希尹,也改任尚书左丞相,免去其元帅府右监军一职。

完颜宗翰在朝中党羽均被金熙宗调的调,换的换,夺去了兵权。至此,完颜宗翰这一派系在金国军方的权力被完全架空了。

横亘在我大宋和金国之间的伪齐政权,在金太宗去世之前,完颜昌扶植的伪齐皇帝刘豫误判了金国朝堂的内部权力形势,弃完颜昌而拜入完颜宗翰(粘罕)门下,在完颜宗翰和完颜宗辅支持下,于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向我大宋发起了所谓的灭国进攻。

绍兴四年九月,刘豫下诏“直捣僭垒,六合混一”,派其子刘麟率伪齐大军直扑我大宋。金军在左副元帅完颜宗辅,左都监完颜宗弼(金兀术)率领下配合伪齐军队攻宋。

我大宋镇守淮南西路的“逃跑将军”刘光世不战而退,撤军江南。江淮招讨使张俊主张划长江阻击金军,镇守常州,韩世忠军守镇江府,刘光世后撤之军守建康,整个长江以北均无我大宋军队驻防。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

长江以北的庐州知州仇悆不顾个人安危,坚决不执行刘光世的后撤命令,率领庐州和寿州二千守军,与庐州百姓一起多次击退伪齐军队攻势。

金军见伪齐军队久攻不下,完颜宗弼(金兀术)率两万大军亲至庐州,准备强攻。危急之时,收复襄阳六郡后,已奉诏驻守鄂州的岳鹏举率兵星夜兼程,及时赶到,率岳家军大破金军和伪齐军队,此时,金太宗病危,金军退兵,伪齐军队无以为继,不得不撤军,攻势瓦解。

金太宗过世后,金熙宗又用明升暗降的方式将完颜宗翰和完颜希尹等一众主战老臣的军权夺了去。

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夏,金国左副元帅完颜宗辅去世,因身为元帅的完颜宗翰和右监军完颜希尹均转为文官,我在金国的“老上级”,一向主张议和的金国右副元帅完颜昌和第三代战神“金国四太子”完颜宗弼成为了金国朝堂上最有权势之人。

至此,当年随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打下金国这一大片江山的老一代将星们要么因病去世,要么因派系之争被罢去了兵权,金国整整一代人战无不胜的将星气运慢慢的消逝了。

而此时,距离我离开大宋朝堂中枢位置刚好整整三年。

这三年里,我除了修身养性,苦读典故外,心思从不曾离开过大宋朝堂和前线战情。

岳鹏举于绍兴四年收复襄阳六郡之时,我知我大宋与金国南北之势已成,因六郡易守难攻,我大宋军队进可北伐,退可固守,金国无法再轻言灭我大宋。

伪齐政权夹在金宋双方势力中间,且刘豫曾为宋臣,此时又失去襄阳六郡大片土地,灭国之危已至,不得不铤而走险,联金攻宋。没想到的是刘光世居然避战江南,要不是岳鹏举赶到,差点就让他毁了这来之不易的局面。

完颜昌在金国得势的消息传来时,我正在府中练拳。听到消息后,我独自一人坐在院中的石椅上,浑身微微颤抖,沉默了许久。

发妻王氏见我神情严肃,紧张的问道:“相公,完颜昌当日放你我归宋,此番在金国得势,是否对老爷前程不利。”

我涨红着脸,咬着牙,抑制不住兴奋的对王氏说道:“金太宗陨落离世,完颜宗翰失权颓唐,完颜昌执掌朝政,与伪齐刘豫心生芥蒂,现襄阳六郡又被岳将军夺回至我大宋手中,十几年前,从金国逃回大宋时构想议和的条件居然在我离开朝堂这三年全部实现,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不妄我这十几年来的心血。我要好好想想,利用完颜昌在金国得势,将议和中有利于我大宋的条件发挥到极致。几日之内圣上必会诏我入宫,夫人,从今日起,我要闭门谢客,好好筹划,我大宋议和策略是否能成,在此一举了”。

“这么说,完颜昌在金国得势,对你来说倒是好事了?”王氏问道。

“夫人,你我从金营逃脱时是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当日完颜昌与我对话之时早已萌生议和之意。如今金国将星们纷纷陨落,我大宋中兴三将正当壮年,金国要灭我大宋时机已过。完颜昌虽为武将,但行军打仗他不如完颜宗翰(粘罕)和完颜宗弼(金兀术),他从建炎四年起就是金国朝堂内主张议和的派系首领,金熙宗让他主持金国朝政,当是做好了与我大宋议和的准备。

我当日曾在完颜昌帐下任职,对他了解朝中无人能比,官家要与金人议和,势必只能起用我,我重回朝堂中枢自然指日可待了。完颜昌在金国主政,何止对我来说是好事,如若能议和,让百姓不再受这兵祸之苦,对我大宋来说何尝不是一件大好事阿。”我笑着跟王氏说道。

“相公,我一直不能理解,为何你就觉得当今官家想议和呢?”王氏问道。

我沉默了片刻,幽幽说道:“形势所逼阿,当日我大宋城破国毁,偏安江南已成事实。现如今,朝堂上任何一人都可轻言北伐抗金,以搏忠义之名,因为不管成败,皆有官可做,甚至像张邦昌,刘豫二人,居然还因此当了一回皇帝。

惟有当今官家,他无路可退。若大宋不能守住江南,亡国之君的下场你我可是亲眼见过的。何况现如今我大宋又何来北伐之力。议和可休养生息,百姓安居乐业,何乐而不为呢。当年寇准老相公一代忠臣,不也答应了辽国每年三十万两白银的议和条件,我大宋方可长治久安一百多年。所以我断定,如果条件成熟,官家必会下定决心议和。只是主张议和,恐怕是要背上卖国骂名了。”

王氏听完,小声说道:“相公,那你为何不继续主战呢?至少千百年后可留个好名声。”

“岳鹏举曾说过,如若我大宋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怕死,那我大宋就天下太平了。”我惨笑着说道:“我也希望这世间事能像他说的那么简单就好。我大宋不爱财的文官也不是没有,可惜为了一己虚名,不顾现实,不管形势的人却也不少。

何为忠臣,何为奸臣,谁又说得清呢,坚持议和的官员就是奸佞之臣,坚持北伐的官员就是忠义之士吗?嘴上满口忠义,关键时候又有几人能像王禀、仇悆一样,肯以身殉国。我为官处事,只凭实际,若主战有利于国家社稷,我就主战,若主和有利于大宋江山,我就主和,至于虚名,不想也罢。多想,也不过徒增烦恼罢了”。

不求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可惜,到了最后,我也没能做到无愧于心。

(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为官之道,若不能和光同尘,便只得沽名钓誉。 朝堂之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权力。 日光之下,了无新事,古今无...
    文史小郎君阅读 1,423评论 1 15
  • 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同样凝视着你 我自幼博学多才,书法独步天下,融百家之长,潜心专研,取徽宗“瘦金体”独创“宋体...
    文史小郎君阅读 1,267评论 3 7
  • 郑重声明,文章原创非首发,原发文连载于简书,修改重发,文责自负。 官家杀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臣子作刀,宁当...
    文史小郎君阅读 8,715评论 52 230
  • 作者 陶冶 如果那些曲谱没有失传,与唐诗可以媲美的一代文学——宋词,均流传至今,古朴...
    听雨ye阅读 3,480评论 0 1
  • 一、过河 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淮河。 二月的淮河北岸,朔风...
    骏马悲嘶阅读 6,972评论 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