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在美国,一个房地产公司盖了一幛高楼,附近的居民上诉该高楼档住了他的阳光,损害了他晒阳光的权利。那个房地产公司也有一套理论,说要照顾到那个居民的晒太阳,那么这个居民晒太阳的权利就损害到了他们盖楼经营的权利。
暂且不论谁对谁错,我们可以这样想一下,如里这个居民的房子和那幢高楼都是属于同一个人,这个问题不存在了。这个人就会权衡利弊,到底是晒太阳重要还是盖高楼重要?我相信这个人心里都有明确的答案。如果想晒太阳,那么就得损失盖楼赚钱的利益。如果想盖楼赚钱,就得付出不能晒太阳的代价。经过权衡,其肯定能做出明智的决定,且是自愿放弃自己的一部分利益,要不赚钱要不晒太阳。更可以肯定的是,那个放弃掉的利益必定小于那个得到的好处。
日常生活中也一样,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权衡利弊,做出我们自己的选择。一顿晚餐吃了米饭就不能吃面;同一个时间看电视就不能看书;一百块钱买了上衣就不能买鞋子......不论我们吃什么看什么或买什么东西,在当时我们做出决定时,是觉得我们选的那个选项利益必然大于放弃的那个选项。不论个人,公司企业或是国家组织做出的选择、决策都是当时当地最优选项。而且做出选择时,也肯定放弃了一些利益或是资源。
家务活的价值
回到题目,家里的家务活应该谁来做?也可以由此判断。今天无论谁做饭谁洗碗,总得有一个人付出时间和劳动力。如果他(她)不做饭不洗碗,就自己的时间做其他事情。比如,做饭洗碗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那么这一个小时,如果不洗碗不做饭,做其他事情,在这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产生的效益比做饭洗碗低,那么就应该去洗碗,做饭是吧?夫妻两者对比,谁的小时单位价值高,谁就可以不用做这个家务。
日常生活中,这段时间里,如果不洗碗,不做饭,不做家务,然后去工作、加班,那么很容易分的出来。谁的工资高,待遇高,那么他工作的价值就高。工作价值高,这个人就应该去工作而不是去做家务——这个每个人都能区分。
但是在这段时间里,大家在家里正常的情况是:如果不做家务,那么就看电视,看手机,玩电脑,能分别的出来,是老婆的时间珍贵还是老公的时间珍贵吗?这不容易。
这涉及到一个问题-每个人平均单位时间价值。比如一天的收入为1200块钱,那么他每小时的价值为50,其中当然也包括休息的时间,休息才能更好的工作是吧。如果请一个钟点工,收费为一个小时40块钱,他就没有必要再去花一个小时做饭或者扫地,明智的决策是请一个钟点工来帮他做这些事。如果一天能收入为600块钱,一小时的价值为25,对于他来说,这活就应该自己干。这也可以衡量一个人,到底应不应该买洗衣机,买洗碗机,买扫地机。世界上很多家庭买不起,洗衣机,洗碗机,扫地机,并非因为它仅仅是买不起的原因,追根究底,可能是因为他每小时的劳动价值,低于一台洗衣机每次洗衣服的损耗及水电价值。
每小时的时间价值,也包括休息的时间的价值。刨去一切感情因素,如果老婆一天收入1200块钱,老公一天收入为600块钱,按经济学来说,这个家务肯定是老公来做更为划算。一天休息时间算10个小时,如果老婆休息不好,他损失一个小时的时间为50块钱。老公休息不好,工作上损失为25块钱。这一对比就出来了。老公加老婆,总共是75块钱,人均一小时的价值为37.5。请小时工为40块钱,这么对比计算,还是老公做这个家务最为明智。
定投效应
当然这个还存在一个长期和短期的问题。如果我现在时间单位价值是10元,有一个一小时20元的事和看书,那这一个小时到底是看书重要还是做那个价值20元的活重要呢?这个涉及的跟经济学上的借贷行为是同一个原理。每个人产生借贷行为,都是在“自己相信以后的收入会比现在高,以后的收入能还得上现在借的钱和利息”这个假定的前提下进行的。一小时可以产生20元的活不干,而去做没有收入的事情,比如看书,学习,提升技艺等等。这些都是因为相信现在做这些“低收入或是无收入”的行为,在行为者心中并不是真的没有收入或低收入,而是行为人心中从以后的“好生活信念”中借了一些“钱”过来顶抵了。在其收入中,现在做的看书学习提升技艺这些借过来的“顶抵的利益”是比20元高的。
就像现在家庭供孩子上小学到大学,单位培训,个人进修,都是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现在的投入,现在“借过来”的成本,以后肯定能产生高收益。如果在乱世,朝不保夕的日子,看不到希望,明天还能不能活着未可知,谁会为了什么明天,为了以后,读书学习。因为那个“以后”没有“钱”可借,今朝有酒今朝醉才是最好的策略。
在看书和价值20元这两件事中,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选择了后者,很大原因就是不相信以后生活会比现在好,或者是看不到那个“看书学习”的行为下的以后生活会比现在好。
情感也是价值考量因素
家里,不是在公司搞经营,或是下棋对弈,一分一厘都算得算清楚。其中包含感情因素,经营家庭不能光靠利益是吧?其实,在家里,老公还是老婆做家务,单单价值衡量每个人心里都分得很清楚。但为什么有时候老公要做或者老婆要做,不管谁的单位时间价值高,就是因为有感情因素在其中,经过利益和感情因素的权衡,才得出了谁应该做家务。并不是人们不懂经济学或者不会换算,而是加了情感婚姻因素在里面做出的最佳决策。情感也是有价值的,而且很高,只是很难去量化,所以有这个因素在参杂在内,就显的模棱两可,说不清道不明。
涉及到的利益越大,感情因素方面的权重越多,影响的结果越大。比如说今天老婆很生气,就算你一天能赚1万块钱,男的也得屁颠屁颠的去把这个碗给洗了。因为今天,这个情感因素占的权重很高。
如果把这个事再放大一点,时间段放长一点,情感因素影响就会降低。在一个家里面,有了小孩,如果没有老人带的话,总得有一个人在家里带孩子,有一个在外面工作。那么在家里带孩子的这个人,损失的收益肯定要比出去工作那个人获得的收益小。这是最基本的权衡。如果老婆现在工作赚的钱多,那么老公就应该在家里当全职带娃。这个问题不是一次老娘今天不高兴就能决定的。
当然这个价值也包括很多方面抽象的因素,比如说兴趣爱好,安全,和谐等等。如果一个女的,每小时价值为40块钱,而且一个保姆看小孩的价值为30块钱,最好的策略应该是请个保姆看小孩。但是,很多家庭并不一定会这样做。因为其中涉及到一个安全放心的问题。比如说老婆,工作一个小时20块钱,每天忙前忙后还要加班,老公一个小时100块钱,因为老婆天天加班,老公回家了还拖地,洗衣服,做饭,看小孩。按这样的,双方搭配,老婆就应该辞职,全职做带小孩是更好的决策。但其中涉及到如果老婆这个工作他非常感兴趣,工作能找到乐趣,他喜欢做这个事,那涉及到的价值不仅仅是表面的一个赚多少钱的问题。
最后还有一个男女天生性格特质因素。
为什么人们常说男主外女主内,有没有根据,有没有道理,或是因为对女性的偏见,男女不平等的世俗影响?这个话题就有点大,下次另起一篇专门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