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写教案
写一辈子教案,不成长?
叶澜老师“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我们都很熟悉。可是,自从这句话被广为接受以来,我们写“教学反思”何止三年,距离名师仍然何其远也?
正如吴松超老师指出的:“如果教案失去了价值,那一定是写教案的方式,对教案的管理出现了问题。”不管是写教案还是写反思,没有走心的思考,任何形式化的写作行为,都不可能有价值。
当前一线中小学教师备课中存在的问题在于:大多数老师在认识上指导备课重要,但在备课行动上却表现出“应付”的状态。特别是过度依赖网络资源,面对课题,并不是认真理解课标要求、深入分析教材、了解学情,而是急于上网查找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以及相关资料,然后加以“整合”“修改”,就完成了自己的教学设计。
这几乎就是我们身边的老师们备课的常态。想想我自己,不也常常是这样吗?这样的习惯让我几乎丧失了独立备课的能力。所以,这些年,不但未能成长,反而在退步。正是因为没有认认真真地用自己的头脑备课,独立思考,缺席教案的思想含量太低。在这种备课写教案的状态下,再怎么投入的做教学反思也是枉然,更何况现在所谓“教学反思”也只是应付检查而已。思考缺席,无论是教案还是反思,都是死的。
教案模式化严重,是教案价值被淡化的原因之一。固定、单一的模式方便了学校的管理和评价,但导致教案与实际的课堂教学脱节,强化了较暗,就是为了应付检查的错误认识,促使教师更消极的对待写教案。所以,更多的教师喜欢在书上批注备课。但这样的备课往往侧重知识层面,很少提现教学步骤和教学活动。
更需要警惕的是“商业资本利用人性懒惰的弱点,打着服务教师、解放教师的旗号,把教学资源变成一种买卖,不断引诱和沟通教师放弃独立思考,直接搬用现成的备课资源,从中谋利。”作为一线教师不要热衷于获得各种所谓便利的“教学资源”,企图拿来就用,而要把自己变为资源,让自己的思考成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资源库。
是的,作为一线教师,如果屈服于环境对自我专业成长的干扰,那么选择“最轻松”的备考方式,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但同时我们的职业生涯也将无法避免“工具化”的命运。这就是我们坚持,即使写了一辈子,教案也要认认真真地写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