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寒假,跟蔡老师一起做了一期生活体验活动,带着几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到山里生活。一周下来,我们最大的感触就是,现在大部分孩子连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都没有。不会扫地,不会擦桌子,不会洗碗,更别提做饭了。离开妈的孩子,找不到牙刷,天冷了不知道外套放哪里……有个孩子竟然因为不会叠被子而选择夜晚不盖被子。蔡老师半开玩笑地说,家长们要努力活到两百岁才行。所以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时,便毫不犹豫地打开它--《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
这是一本由一家三口共同完成的温暖之作,语言朴素而平实。以妈妈千惠的抗癌经历为轴线,思考与探索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人生态度。开篇是女儿阿花给妈妈千惠写的一封信,一句“你就在天国看我的行动吧。”打破了温馨美满的画面,瞬间被这个坚强的小女孩感动地流泪。也看到了这位智慧妈妈教育的力量,这种力量陪伴与支持着阿花。比如:不说别人的坏话。不忘记微笑。车到山前必有路。对做饭 的人和食物本身心怀感激。等等。
比孩子先来到这个世界的父母,注定无法陪孩子走完一生的路。我们也会比孩子先离开这个世界。那么,教给孩子什么最重要?你要给孩子留下什么?能给孩子一生的礼物是什么?
餐桌的力量
据日媒报道,日本政府本月14日在官网上公布了每5年修改一次的新“自杀综合对策大纲”原案。据原案称,2016年全年日本自杀人数为21897人,连续7年递减,但自杀死亡率高于其他发达国家,认为“非常事态仍在持续”。其中写入数值目标称,力争今后10年内将自杀死亡率(每10万人口中的自杀人数)减少30%以上,使每年自杀人数降至1.6万人以下。
另外,日本政府22日发布6月份月度经济报告,罕见上调经济形势评估,认为“持续温和复苏基调”。
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物质充裕、生活富有的日本,每年自杀人数一直居世界前列。这是为什么呢? 日本《餐桌的另一侧》专栏从2003年开始以饮食为坐标,重新审视家庭与地域、环境与农业、医疗、教育以及福利现状。唤起人们对这方面的深刻思考。采访组说:“食”的概念已发生动摇。其中包括家庭饮食(餐桌)、学校饮食(食堂)、地域饮食(食文化)和国家饮食(食物)等。有学者指出,离婚家庭的孩子会出现营养失衡的情况。在被认为物质丰富的日本,出现了“孤食”、“个食”这样的词语,饮食和与此相关的饮食环境异常匮乏。人们的精神也跟着更匮乏空虚了。
现在的孩子需要获得一种自我肯定,也就是“我的存在是被寄予期望的”。不管发生多么痛苦的事,只要有个属于自己的位置,孩子就能迈过这道坎。我们可以在家里的餐桌上教给孩子这个道理。一日三餐,一年算下来就是一千多顿饭。这是多少可以与家人好好相处的时光吖。餐桌的力量是惊人的。
离家在外工作学习的人感触会比较深,想念妈妈做的饭,想念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的欢乐气氛。快节奏的生活,让很多人选择了方便快捷地外面就餐,而忘了好好吃饭这回事。一起吃饭,是培养家庭关系、凝聚情感的文化。虽然厨艺不精,但我非常享受做饭的过程,给家人造美食是非常幸福的体验。有时候甚至不在于吃什么,好不好吃,而是在一起吃。外面的食物偶尔吃吃没有关系,但是吃多了不仅影响健康,也少了家庭的温暖。 好好做饭,好好吃饭吧。为孩子营造丰满的餐桌氛围、幸福的家庭氛围。
习劳的力量
第三次癌症复发来势凶猛,生命进入倒计时的千惠开始思考要教给孩子什么。她希望不论父母是生病还是去世,孩子都能一个人活下去。生存是第一位,学习可以放在第二位。只要身体健康,能够自食其力,将来无论走到哪里,做什么,都能活下去。于是,在阿花四岁时,千惠送了一条围裙作为生日礼物,并开始教阿花做家务。本书的末尾,我们可以看到这份“爱的遗产”在千惠离世后如何保障阿花的生活。早睡早起的糙米生活。就像《父母必读》主编所说的,这是一种被遗忘的生活价值。
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发展各种特长,学舞蹈、弹钢琴、听演讲等。而最基本的生活能力,比如做家务却被忽视了,“劳其筋骨”被置之高阁。甚至部分家长认为做家务会耽误孩子的学习,也有些家长认为为时过早。其实不然,让孩子从小学习做家务,益处多多。
一、让孩子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孩子不会做家务,是我们家长的责任,是我们没有给孩子学习的机会。可以从简单的叠衣服开始,慢慢来。
二、孩子学会一项技能,会有成就感与自信心;当孩子能独立完成一项家务,适当的表扬会让孩子感到劳动的快乐,也能提高孩子做事的自信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很骄傲的。
三、习劳方知感恩。孩子能体会到家长的辛苦付出;与其常常对孩子讲自己工作有多么辛苦,不如让孩子亲身体验。孩子会更懂感恩与照顾他人。
四、通过劳动锻炼身体;劳动增强孩子的体能。
五、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知道自己也是家的一份子;当一家人一起其乐融融地为一件事情共同付出时,交流多了,家庭也更和谐。
推荐本书给对教育迷茫的家长们。
相信看过本书的家长,会对如何教育孩子有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