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大学之后,我们都要适应新的学习模式,同一个班的人选不同的课,然后坐在一起上自习或者是自己找地方自习,我的同桌就有可能跟我上不同的课,有不同的任务。这个时候,心底有个声音告诉我,我不能落在最后,于是在空闲时间到处找地方上自习,整理笔记,做作业。因为没有标尺来衡量自己是在什么水准上,为了不远落后于其他人,我只能尽力地往上爬。突然的一次讨论,发现我竟然做得很不错。我突然明白,有的时候,阻碍我们前行的,是我们自以为是进步标准的“标杆”。
标杆,原本应该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我们选标杆,是在找一个标准来决定我们应该把事情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做合格。但是,有些时候,我们的标杆不但不能起到督促作用,反而会让我们产生自满以至于不思上进。
我们今天就来聊一下“标杆”的缺点。
课上,正在打盹儿,偶然间看到某同学睡着了,没被老师发现,要不我也睡一会儿?反正也不止我一个;某同学写的作业不是很认真,我只要比他写的好一些就行了;考试考砸了,突然发现有个平时跟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同学也考砸了,甚至比自己考得还要糟糕,就觉得有了做伴的或者是垫底的而松一口气;上班族看见同事在刷朋友圈老板没发现,便打开了淘宝……
有个很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出标杆并一定会让我们进步。
回想高中的时候,身边的人都是在学一样的课程,在做一样的作业,我们可以扭头问身边的人,看他们的的作业做得怎么样了,问过一圈后,得到一个答案来决定自己“应该”把作业做成什么样。然而,你不知道的是,你所问的那一圈人也有可能在找别人作为标杆,而大多数人在这种时候所找的那个自己觉得比较合适的标杆,往往不会是那些最优秀的人。这样一圈一圈扩展下来,最后到你这里,与那个最优秀的人相差多少,不得而知。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一个很久不调位子的班里,某一片区域学生的总成绩或者是某一科的成绩会高一些,某一片区域的会低一些;或者往更大的方向里讲,为什么同样老师教的班,有的班成绩好而有的班成绩差些。
但是有趣的是,在某些时候,我们又会很积极的追求优秀:学生党考试临近时熬夜复习,上班族积极打卡、研究股票;游戏迷积极开黑练级、喜欢画画的埋头画画……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总结来看,我们标杆的高低取决于五点,一是我们对于我们行为的意义的认知,二是行为与利益之间的关系,三是我们对于某件事的兴趣,四是惰性。
意义的理解是影响“标杆”高低的一大因素。我们都清楚,学生学习的意义是将来找份更好的工作从而创造更好的生活或者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但是在某些学生党平日里学习不用尽全力却在考试临近时熬夜复习这一事例中,显然,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学习的真实意义,他们眼中的学习,是成绩,是不挂科。
利益也是决定我们“标杆”高低的直接因素。上班族工作认真,最终的利益是什么?升职加薪,但往往这个过程很艰难,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打卡、炒股呢?打卡决定全勤奖,炒股说不定会让他在短时间内大赚一笔,这些利益往往都是眼前的。所以,利益的远近也能决定一个人是否可以将他的“标杆”定的高一些。
兴趣同样可以决定“标杆”的高度。有些学生在学习上得过且过,却积极开黑练级、画画,显然,这都是兴趣使然。
惰性是进步的天敌。我们明明知道我们可以定更高的目标,付出更多的努力,但却得过且过,影响了我们的进步。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种种原因就可以放低了对自己的要求。
首先,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到我们行为的意义。努力学习是为了更好的未来,努力工作是为了更上一层楼,创造更多财富,我们可以发展其他方面,但不能本末倒置。
其次,“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要正确分辨到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长远利益不能被眼前利益打败,目光短浅会让我们吃很多亏。
再次,分清主次。兴趣可以有,但是不能因为兴趣误了正事,要有度,所谓不能“玩物丧志”。当然,若是能力足够,我们完全可以发展兴趣为技能,这样便无可非议。
最后,克服惰性。“懒癌晚期”这类词语在当下很是常见,许多人会用词来形容自己,惰性是人之本性,但是如果不想办法克服的话,我们会错过很多机会和财富。没有什么是会落在你袖着的双手中的。
我们必须清楚我们你想要的是什么,我们在做的事到底有什么意义,克服自己的惰性,这样,我们才能调动起自己的积极性,往我们想要的结果努力。
不要把自己的成长押在别人身上,我们的起点不同,将来要走的路不同,身上承担的重量也不同,终点的高度也不同,所以,我们只能和自己比较,每次比原来的自己好几份,这便是进步,这便很好。
我们都要看清“标杆”,不要让“标杆”耽搁了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