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师之路上,照亮我的灯船,有两艘。一艘在北京,载着吴正宪老师;一艘在重庆,载着吴平老师。二位都姓吴,皆是女中豪杰。
初识吴正宪老师,是在二O0五年的重庆万州,时年万州举办“三峡之春全国名师课堂研讨活动”,我有幸聆听了吴老师上《相遇问题》 。其课堂结构简洁而清晰,全程以学生为主,吴老师只在关键处四两拨千斤。这种上课方式,让教了十年语文的我,耳目一新。心想,原来课还可以这么上,既省力气又培养学生能力!
回到学校后,从来没有上过数学课的我,做了一回数学老师,而且是在全乡教研会上。那时候,学校还没有多媒体,只能自己做幻灯片,而唯一的一台幻灯机,也坏掉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速度和×相遇时间= 路程”,我因地制宜,把吴老师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难点的地方,换成了让学生现场表演,结合画线段图的方式。那节课,居然得到了参会所有老师的一致好评,说语文老师上数学,原来也很不错。说这样上数学,老师很轻松,学生很得益。后来,我们在学校,尝试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也像吴老师一样让学生自己试着学习,讲解,质疑,老师尽量不满堂灌,效果还不错。
多年后,我才知道,原来那时候,吴老师就开始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如果说我的数学课有一些自己的特色,那是吴老师影响了我,是她让我不自觉中试着模仿,又在模仿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彻底改行教数学,是因为上那节课不久,我把它作为教学案例写下来,投稿给《中小学数学》杂志,结果在当年的第六期公开发表了。对我来说这是件大事,它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正式发表文章,而且,居然是这么高规格的杂志,它让我知道了,原来可以这么写作,这样记录和思考课堂。这种记录和思考让我对数学写作有了朦胧的认知,或者说,它让我不自觉地走上了主动研究课堂教学之路。这些年来,我一直坚持类似的案例写作,时至今日,已经撰写有七十多篇,发表了二十多篇。没成为教书匠,还能以人才引进的方式从区县调动到主城,出版过专著或者合著,我是幸运的。这条无意中闯入的幸运之路,起点处站着吴老师。她真的就像一艘灯船,发着光,照着亮,尽管我们没有深入交流过,甚至她都不认识我。但是,我知道,我是她照亮万千人海里的那一星,且从她那里得到的能量,正蓬勃地生长。
另一艘灯船上,站着吴平,她是北碚进修学院数学教研员。她教会了我,无论什么事,都要努力去尝试,去争取。我想我一辈子都会记得她说的那句话“你试都不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
二O一二年去北碚进修学院参加教学名师培训,我因为喜欢散文写作的原因,所以从进校第一天就开始写学习笔记。第一次集中培训结束时,我撰写了三万余字。发给吴老师看,她肯定了我的好习惯,同时引导我从数学专业的角度思考和记录。 我说,不知道这样写下去行不行?吴老师笑着说:“你试都不试,怎么知道行不行呢?”是啊,至少要试了才知道行不行啊!所以学习期间,我一直坚持写了下去。大半年的培训期满,写了将近十三万字,结业时我装订成册送给了每一位同学,后来被节选了近四万字出版。这一次长时间不间断地写作,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我对数学的认识因此变得深刻,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也更清晰。这个过程,离不开吴平老师的指点和引领。她这艘灯船散发出的光,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是我前进的动力。
后来我想调动工作,但不敢去尝试,征求吴老师意见,她坚定地跟我说:“亲爱的,你试都不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又是这句话!对啊,我试都不试,就自己把自己否定了,我咋知道自己不行呢?就这样,我一次一次勇敢地去尝试,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成功了。我知道,这条成功的路上,那艘灯船的幽光始终忽明忽暗。
前不久,吴正宪老师到我们学校讲学。看着她,不断地对自己的课堂进行重构,我就在想,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激励着她不懈地思考和实践?或许,吴老师的心中也有一艘灯船,那艘灯船,容我猜想,应是她反复宣讲的,对儿童教育还有对教育生活的热爱,或者说,是对生命本身的热爱吧。正如每次在朋友圈看到吴平老师的分享,她打羽毛球,她品茶,她组织各种教育活动的图片,也都是对生活生命的无限热爱。只有对生命热爱的人,才会这么努力地工作和生活。
今天,我仍然在不断地挑战自我。而最近,我又对自己有了新的规划。这种规划,源自于不断挑战生命的力量。这种力量的源泉,离不开一路走来,数不清的灯船地照耀和指引。而上面这两艘灯船,已不仅仅是灯船了,它们照亮了万千人的路。我从她们身上吸收的,也已不是对教育本身的能量,而是对这本就短暂的教育生命或者生命本身,无限地思考和热情了。思忖至此,在心底祝福她们,健康快乐!
落笔于2019年8月9日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