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常遇春暴毙死后,朱元璋为什么会赐予他龙袍并配享太庙呢?
文/一恒独步
文章声明:本文章属于“不易君子”原创内容,请您尊重原创,转载请联系本号。
图片声明:本文内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号。
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得到常遇春的死讯后,该是什么心情呢,是震惊,是窃喜,还是?
当然,作为朱元璋来说,他已经是开国皇帝,常遇春又是开国功臣,他在第一时间知道这个讯息后无疑是十分震惊的,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好好的人怎么突然就死了?于是再让传令官前去确认。
传令官传来的噩耗说常遇春是真的死了,朱元璋这时候才感到悲痛万分,因为,没有常遇春的努力和付出,特别是没有常遇春不顾自己的生死,在潘阳湖大战中的救驾,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他怎么能够做得了大明朝的开国皇帝?
突然,朱元璋仰天大笑,笑哭了眼泪。
大明王朝已经建立了,元朝的残余势力已经被彻底赶出了中原。
相比其他功臣们的遭遇,常遇春在最辉煌的时刻死了,死的好啊,死的正是时候。
但是朱元璋的心还是有些不忍的,还是忘不了过去的日子的,一想到过去,朱元璋不免落下几滴晶莹浑浊的龙泪了。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自责差点失去一员干将
回看历史才能看清真实跃动的脉搏。公元1355年,素有大志向的常遇春,为了填饱肚子不得不投奔于绿林,在刘聚手下混饭吃。
刘聚之所以带上常遇春,是见常遇春长得仪表堂堂,出口不凡,而且孔武有力,擅使各种兵器又是家乡人,就让常遇春当上了亲兵班的班长,随扈左右。
朱元璋从常遇春追溯以往里了解到,常遇春和刘聚接触多了,无疑是非常失望的,失望的是刘聚只满足那种有酒有肉,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市井生活。
虽然,常遇春也几次友情提醒刘聚“主公,人不能总过这样的日子,那有什么意思,大丈夫生当做人杰,要轰轰烈烈的干出一番惊天地的事业来。”面对常遇春的这番话,刘聚却很难理解。
在刘聚心里,这多好,每天有吃有喝,要美女有美女,多舒服,多快乐。常遇春见劝说不动刘聚,只好把自己的志向暂时埋在心里,等待一个有利的时机。
常遇春画作形象
机会还是来了,与其说改变常遇春命运的时机到了。
公元1355年四月,常遇春随刘聚的队伍来到和州准备抢劫一些大户人家,恰巧看到队伍严整,旌旗猎猎,并且旗帜上写有斗大的朱字的队伍正在攻打和州城。
常遇春心动了,因为常遇春很早就听说了朱元璋不仅豪爽仗义,更极具远见,这次终于见到真佛了。
常遇春曾经无数次推心置腹的和朱元璋说过,当时目睹和州城被朱元璋攻下后,在大街上的朱元璋虽然已是率领数万人的红巾军主将,却没有一点架子。
不仅主动与和州城内的百姓亲切交流,而且还亲自牵马。
这是常遇春从未见过的。
尤其让常遇春感动的是:红巾军拿下和州城,没有发生一起抢劫事件,商家营业如常,舞照跳,马照跑。这让常遇春感到朱元璋才是干大事的人应该具有的样子。
投奔朱元璋的麾下,这是常遇春觉得这辈子做的最为正确的事情,常遇春自拿定主意后,就觉得没必要再向刘聚辞行,直奔朱元璋的中军帐来了。
常遇春求见朱元璋,表示想加入他的队伍。
说实话,朱元璋是看在老乡的面子上才勉强为之见常遇春一面的。常遇春和他的籍贯一样,也是凤阳府人士,出于老乡的一种感情使然,朱元璋他答应了常遇春的请求。
不过,他在第一次看到常遇春时的态度,可谓不冷不热,在朱元璋的心里是这样想的:常遇春是不是为了讨口饭吃才想到投靠他的?
而常遇春面对朱元璋说自己是为了混口饭吃来当差,显然很生气,但是为了寻求明主,他觉得有必要为自己辩解一番。
常遇春对朱元璋说:“将军(那时的他的确是个将军)我之前在刘聚手下也算是个人物,早已摆脱了起义初期的贫困状态,我只因刘聚毫无作为,安图享乐,不想成就一番事业的缘故,才离刘聚而去。如果将军把我看成混吃等死的墙头草,可真是对我人格的侮辱啊!请将军收我为帐下效力,我定当万死不辞!”。
朱元璋听常遇春这么说,又看到常遇春仪表不凡,器宇轩昂的样子简直就是大帅哥一枚,而且这小子又是他的老乡,不知不觉就有点喜欢上了。
当然,朱元璋还是不完全相信,以为常遇春是个纨绔子弟热血上脑罢了。
“你真像你说的那样愿意和我朱元璋一起打仗冲锋陷阵,不怕死吗?“朱元璋问道。
常遇春见朱元璋对自己已经没有了成见,抱拳相拱:“只要将军收留我,你要我打哪里就哪里,绝无半句怨言!”
好,朱元璋在常遇春健壮的身体上拍了一下,小伙子好好表现。
从此,常遇春在朱元璋的指引下走上了一条为建立朱家江山,大明王朝的征战之路。
常遇春简笔画形象
本领不在韩信之下,朕有了臂膀
1355年六月,朱元璋制定了拿下江南的重要战略,兵峰直指和州对岸的南京。要拿下南京,必须渡过长江,而渡过长江的最近距离就是采石矶。
朱元璋之所以说选择从采石矶这里跨过长江,是因为长江流经到这里时,从上中游带来的泥沙,因为水流较缓历经数亿年的堆积形成了60多平方公里的沙洲,自然的把宽阔的长江一分为二,分为主江和汊江,造成汊江江面较窄,无疑为横渡长江减少伤亡和横渡的时间。
所以采石矶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更享有建康锁匙之称,南宋名臣虞允文曾经以弱小兵马大败了金朝号称十万之众的完颜亮,就发生在采石矶。
采石矶地理位置
决不重蹈完颜亮的覆辙,朱元璋在内心暗示自己。
在准备进攻之前,朱元璋是做足了准备,当然,元军为了阻止他的进攻也在沿岸加筑工事,并在士兵中宣传当年是完颜亮,现在是朱元璋。
大战一触即发。
常遇春你不是牛逼哄哄的吗,朱元璋这时候就要看看你的本事到底有多大。
虽然平日里朱元璋看到常遇春的确做了一些事,也把自家带的队伍管理的井井有条,士兵无论是综合素质还是其他方面,都比其他队伍要好。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你是朱元璋的老乡,这一点很重要的,中国人永远也改变不了对乡土的一种天然的亲切之感,所以,朱元璋分了一些兵权给了常遇春。
一是测试下常遇春的真实实力,二是窥探下敌军实情。
“常遇春听令,现命令你为前部先锋攻打采石矶,你要给我朱元璋长脸,不能让别人看了我的笑话,任命了一个无能之辈。”
常遇春请战攻打采石矶
常遇春当然明白朱元璋的良苦用意。
领受任务后,就带领兵马渡船向对岸采石矶展开进攻。由于元朝守将在翠螺山上布置了大量的弓箭手和弩弓手,以及在江面设置了巨大的障碍,第一次进攻未能得逞,许多士兵被密集的弓箭射中跌入滚滚的长江,不得不退了回来。
首次出征挫折,并没有减少常遇春拿下采石矶的决心。
很快,常遇春又组织了第二次进攻,同样也是大败而回。
这让常遇春陷入到深深的自责和苦闷中,所以说,世上没有绝对的常胜将军,真的是常胜将军也要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才能实现的。
连着两次未能拿下采石矶,朱元璋并没有责怪常遇春,因为他看到了常遇春的打法并不荒唐,只是这采石矶确实是个难啃的骨头,所以朱元璋还帮常遇春与谋士们究竟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经过反复探讨,常遇春突然茅塞顿开,长江流域每年在4到6月份雾天较多,可以在大雾天气乘坐带有草垛的小船发动突击,让元军措手不及,一举得胜。
常遇春马上把自己要利用大雾天气向对岸发动攻击的计划向朱元璋做了汇报。朱元璋感到军国大事更非儿戏赶紧和谋士们一合计,行,这个办法非常好。
位于笔者家乡翠螺山下常遇春三打采石矶留下的巨牛逼的脚印
这时,朱元璋惊讶的发现,常遇春不仅敢打仗,而且会打仗,并非一介莽夫,若是拿下采石矶一定要重赏。
当常遇春再次带领队伍登上小船向对岸开始进攻的时候,虽然士兵们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但对取得胜利还是不抱多大的希望的。
但是,他们发现自己所乘坐的小船,已经过了江中心敌人还未发现,这让将士们心里非常高兴,暗暗的佩服起常遇春来。
当他们看到元军的身影的时候,随着常遇春一声大喊:给我杀!义军士兵们犹如中了魔似的,向元军冲了上去。
随常遇春上岸的都是再三挑选的精兵强将,那些防守的元军根本不是对手。
常遇春带领将士们左冲右突,犹入无人之境。
对岸杀声阵阵,朱元璋认为常遇春已经占领了滩头阵地,随即命令大军跟进登岸,全歼元军。
由于常遇春不畏艰险,英勇奋战拿下了采石矶,立了头功,他的官职也由渡江时的先锋官升至元帅,自此受到朱元璋真正的信任。
明朝第一猛将常遇春(剧照)
大破陈友谅,不逊于韩信垓下大败项羽
经过数十年的厮杀,到了1363年,能够具备基本消灭元朝统治的只剩下三家,即占据江西的陈友谅部,占据江苏的张士诚部,还有就是居中的且更具实力的朱元璋所带领的部队。
这一年,陈友谅以号称六十万大军与朱元璋率领的义军队伍,在鄱阳湖进行了一场持续三十六天的决定生死存亡的水上大决战。
面对这样一次赢家通杀的大决战,朱元璋的爱将常遇春没有丝毫的胆怯,相反还是以极度亢奋的状态投入到大战之中。
朱元璋从多方面考虑,没有让常遇春担任决战总指挥全盘负责。他让常遇春担任副元帅,统领偏军,就是看中了常遇春的勇猛顽强,敢打敢冲的强悍作风。
元末势力图
事实也的确如同朱元璋预料的那样。
常遇春充分抓住他所带领的水军战船小、速度快,操作灵活,发动突击能力强的优点,去迎战陈友谅战船大,目标大,虽然比小船坚固,但是必须依靠风力才能航行快的缺点,常遇春总是出其不意的利用火箭射向陈友谅的战船,给陈友谅的军队造成大量杀伤。
最让朱元璋觉得常遇春不仅是个帅才,而且特别的赤胆忠心的地方,是一次陈友谅的大将张定边率船队来围攻,张定边突然发现了朱元璋乘坐的龙船位居中央位置。
擒贼先擒王的道理,自然使张定边不顾一切全力向朱元璋的龙船发动一波又一波的猛烈进攻。
朱元璋为了躲避张定边的疯狂进攻,边打边退,不幸的是龙船行驶到湖底的淤泥上动惮不得,眼看张定边就要追上龙船,生擒朱元璋。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朱元璋看到常遇春奋勇当先,冒着张定边统帅之下的士兵如雨而至的箭雨,带领属下的战船拼命向朱元璋的龙船靠拢,并一箭射中张定边。
同时,号令士兵把船头调过来,自己亲自带领士兵们划桨,以巨大的力量撞击朱元璋的龙船,终于使龙船安然脱离了浅滩。
而朱元璋的爱将常遇春看到朱元璋站在龙船向他挥挥手,以示谢意,常遇春只是回了一个军礼又带兵冲入敌阵拼杀起来。
在历时30多天的战斗里,常遇春不仅靠勇猛打了一个又一个漂亮仗,善于动脑也让常遇春在这场关乎命运的大决战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除了用火箭射向敌人,常遇春还紧紧抓住有利于发挥自己优势的天气进行作战。
陈友谅拥有的战船体积大,为了便于补给,必须集中停靠在相对固定的地方,这些无疑为常遇春采取诸葛亮用过的火烧赤壁的方法提供了极好的参照。
终于,这天狂风呼啸,风力极大,常遇春窃喜,把早已准备好的桐油,菜油之类的易燃物装上小战船,告诉朱元璋,他要亲自率领着这一艘又一艘小船,顶着狂风,不顾小船随时倾覆的危险,给陈友谅送“外卖”去。
陈友谅(剧照)
朱元璋一听好啊,不过这也太危险了,万一小船抗不住风浪翻了那不完了。
“主公(那时还没建立大明),不冒这样的风险哪能打败敌人,您批准就行。”
“好,常元帅自重,出发!”
朱元璋目送常遇春带的船队航行在大浪之中,看到那一条条小船当接近大船时,一坛坛菜油、桐油被扔向陈友谅的大船,旋即一支支带着火的弓箭射向那些倾倒了油脂的大船,大火瞬间就燃了起来,更可观的是火借助于风势,越烧越大。
那些以为这个天气可以安心休息的陈友谅的军兵们,被这一场面吓的六神无主,互相挤压着争相逃命,兵将损失过半。
此时,已经做好了准备的朱元璋挥军前进,直扑陈友谅。
已成惊弓之鸟的陈友谅只能率残兵败将狼狈而逃,却被早已等候的朱元璋的军队堵截的死死的。在激烈的交战中已经完全没有战斗意志的陈友谅,在混战中被流矢射中而死,余部拼命逃出了重围。
这场决战彻底扭转了双方力量的对比,陈友谅的覆灭,使朱元璋完成了对长江流域的统一,为最后打败元朝统一全国提供了足够的实力。
常遇春在这场决定命运的大决战里,不仅仅是立下了傲人的战功,更因为护驾有功,不容置疑的成为朱元璋最为喜欢的将领。
朱元璋甚至不由自主的夸奖起常遇春“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的确是说出了朱元璋的心声。
朱灭陈示意图
暴毙征途有憾却留完美人生
公元1368年8月,朱元璋接到捷报说常遇春率军拿下了元朝上都开平,并全歼留守的元军,缴获无数,已经彻底把元朝赶回了他们本来该呆的地方。
这一举动完全实现了自西汉以来中国固有疆域的重新统一。
朱元璋体贴一路征战的常遇春,命其得胜后凯旋而归。
不用说,在冷兵器时代的双方近距离搏斗中,不可能不受伤,常遇春更是伤痕累累。智勇双全的常遇春为朱元璋的明王朝打下了锦绣无限的万里江山。
可惜的是,他在率领大军返回的途中突然暴毙,年仅四十,留下了让朱元璋扼腕不已的感叹,关于死因,应该与身上太多的战伤后遗症有很大的关系吧。
常遇春画像之一,佩戴皇帝专用的流苏
朱元璋的爱将常遇春还是走了,倘若常遇春没有去世,而是班师回朝之后,不用说还会受到朱元璋的赏赐,更以其立下的巨大功劳,定会接受封官进爵。
可是,依常遇春的个性能习惯在庙堂之上心安理得的躺在功劳薄上,是向朝臣们炫耀,自己曾经是多么的厉害,多么的牛逼,并且居功自傲不听调遣;
还是唯唯诺诺见好就收,朱元璋都无法预测的。
因为多年征战使常遇春养成了不羁的个性,让常遇春在朝堂之上受拘束肯定是他无法能够接受得的。
如是,常遇春,朱元璋的爱将在他最盛名的时候,走了,对朱元璋可是求之不得的大好事,更让朱元璋少了背负冤杀功臣的骂名,常遇春你小子真的是死得其所,死得值。
真正做到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常遇春画像之二身穿皇帝制服龙袍
你死了,朱元璋自然不会亏待常遇春的家小。
朱元璋特别批准爱将常遇春赐葬虎踞龙盘的钦定为皇家陵寝的南京钟山。尤其是在常遇春出殡的那一天,朱元璋亲自出奠祭拜,这是何等的礼遇。
同时,朱元璋为了感谢常遇春为大明做出的杰出贡献,封他的儿子常茂为郑国公,岁禄二千石。
不仅如此,朱元璋觉得这样还不足以表达常遇春为朱元璋的江山大明朝立下的殊勋,又“追封常遇春为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曰忠武配享太庙等等”。
就是这样,朱元璋还觉得意犹未尽有点对不起常遇春,竟让宫廷画师为常遇春绘制身穿龙袍的全身像,把常遇春等同于朱元璋一样的尊重和看待。
让常遇春死极哀荣,享受了一个人臣能够享受的最高礼遇,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朱元璋这么做应该对得起常遇春的。
有的时候,急流勇退也是一种大智慧,但常遇春还没来得及勇退,就已经“永”退了,既是坏事,但又是一件好事,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