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夏天回老家,临走的时候,工作群组里领导安排一个峰会的发言稿。我于是带上电脑,在到老家后,匆匆吃了碗臊子面后,就摆开架势,打开电脑,插上耳机,开了热点,开始进入工作状态。哪怕屋子里本来很吵也没关系,随时随地进入工作状态的能力和经验相对以前有了很大提高。然后花了一个小时不到的时间,完了发言稿。暂且不论最终的材料水准到底如何,但至少比之前别人写的要好一些,从这件小事,悟出几点体会:
1 平时积累的重要性
对于这种类似临危受命的工作,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完成,一般很可能是事先安排给了其他人员,但最终评审时发现质量相差太远而不得不拉人救场。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在短时间高效完成,平时没有积累是无法做到的。这种知识、思想的积累一方面是要求平日里要常常更新自己的信息库,吸收新东西,另外也要求我们在做每项工作时都能够每次尽可能的做到最好,而不是人云亦云,敷衍了事,这样每次的思考成果在这时候都能派上用场,为你雪中送炭。
2 每天1000字的练习
最近一段时间,每天1000字的练习初见成效。每天坚持写作,是一种行文语感的日常培养,就好比弹吉他的人,一天不弹都会手生一样。写作能力本身需要“枪不离手,曲不离口”。不仅可以锻炼保持自己对于文字的熟悉和敏感,而且对于心理上也有很强的积极意义,每天码字至少内心潜意识里会有种心理优势,暗示自己每天既然都会写,这么个事应该不算什么的,形成良性循环。
3 科学的写作思路和方法
除了日常的积累和练习,科学的思路和方法也非常重要。这次开始动笔前,先对原文做了仔细阅读,了解现状,其次对于领导的修改意见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并对于内容的逻辑进行了梳理。当发现原文和理想相差较大时,就重新编写提纲,在纸上画出思路和要表达的内容,将整个文章进行模块划分,然后对每个模块进行单独书写,最后整体修正,这样的思路可以避免陷入局部时间黑洞。这是读了一些相关的经典书籍后,通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听央广新闻,经常会有领导的讲话和发言,有时会不自主的去推敲某些语句的内在逻辑,满满你会发现,这类公文的写作,逻辑非常重要,都是符合内在逻辑并经的起推敲的,如果能在语言上更加的精炼和形象,那更是高手中的高手了。
4 迭代思维的实践
要是换做以前,我可能会闷上个一下午,迟迟无法完成,因为太想做好,但是心态又不对。好的东西除了一蹴而就,还可以反复打磨,特别是对于材料的质量,其实严格说非常主观,这时候就需要多轮的评审,所以我们要摒弃一蹴而就的思维,而是要在做之前就限定好这次工作的边界,限期完成,进入下一轮修改,不要指望一次搞定,因为很多信息可能你掌握的还不够多,需要反复循环螺旋向上。
以上,就是今天这件小事的体会,好的东西要坚持,不足的还需要继续努力,把自己的这项能力不断提升,做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