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耐人寻味的短视频。
一个女孩子,迷茫困惑,内心有个声音:我在逃离什么,又在追寻什么?
在她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善意的建议”。长辈说,女人啊最吃香的年纪就是你这几年,赶紧嫁个高富帅,生个小孩好好过日子多好。
同龄人说,女人最大的成功就是管好自己的脸和孩子。
有人对她好言相劝:回老家吧,女孩子一个人在外打拼太不容易了。
也有人给了她温柔提醒:你不学化妆,毕业以后怎么混?
... ...
外界、他人的声音太多太多。大至婚姻事业的抉择,小到兴趣爱好的取舍,无时无刻不被圈圈点点。
被附加的宿命,被左右的人生该如何继续?做自己还是活成别人?自我是生存在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02
歌手梁博在《一刻》演讲时说:
每个人都想做更好的自己,但是我们只把注意力放在前面那几个字,就是我们要做‘更好的’,可是你们做的是自己吗?
参加《中国好声音》,导演要求梁博换下一身寡淡的黑衣黑裤,加些logo和酷炫、年轻的元素时,他却坚定地拒绝了:“如果那样,那不是真正的我了。
看到这里,想到了一个故事。
一个秃鹰,看见王宫中的黄莺很受国王宠爱,于是向它请教其中的秘诀。
黄莺说:“我唱歌十分动听,国王很喜欢听我唱歌,于是就喜欢我并经常拿珍珠打扮我”。
得到了秘诀的秃鹰,十分高兴。它来到国王睡觉的地方,亮开嗓子,开始大声唱歌。
不曾想国王对秃鹰的怪叫感到十分恐怖。于是,就派下属去查个究竟。属下回来报告说一只秃鹰不知为何叫个不停。
国王一怒之下,命令人拔光了秃鹰的羽毛。
这个故事听上去,你并不陌生。对,这就是西方版的“东施效颦”。
著名文学家爱默生在哈佛大学时,就曾被这个故事深深触动过。对此,他说:一个没有自知之明的人,无论何时何地总会有无数的坎坷与障碍在等着他。
他人的成功,仅仅是复制粘贴那么简单吗?如果是,那世上岂不是满大街的比尔·盖茨?
你要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内心要有梁博一般能做自己的自由和敢做自己的胆量。
除此之外,还应谨记有些成功因素,并非努力所及。就像秃鹰永远拥有不了黄莺天籁般的歌喉,而东施在容貌上至死也无法和天生丽质的西施相媲美。
03
你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什么意思?难道我以后就不能成为我自己了吗?――《阿甘正传》
“股神”巴菲特的儿子彼得,19岁时毅然作出决定,不进入父亲呼风唤雨的金融界,而选择音乐作为自己的追求。
在他看来,父亲的财富再多、名望再高都与自己无关。
他陶醉于自己的世界里并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名字就叫《做你自己》。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从小时候父母、老师口口声声的“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到成年以后不断的患得患失,你内心属于自己的声音还剩多少,还是早已淹没在别人的声音和期待里?
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但凡一点点细小的失败、一点点个性化的与众不同都被看成是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他们害怕遭到指责,害怕失败后承担各种风险。
最可怕的是,莫过于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已经站了队,成为了自己曾经最鄙视的那个人。
前几天,看过一篇文章,里面讲了一个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一个曾经的学霸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学渣,最终毕不了业的惨痛故事。
酿成悲剧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他想要变得“合群”,为了得到更多人的“认可”。更好地融入宿舍的集体生活。
大一常常书不离手的他,在后面的求学生涯中,他用键盘取代了书本;用游戏中不断打怪升级的愉悦感开启了他合群的谈资。
一开始,他偶尔还会对成绩的落后感到难为情。到最后,他发现“酒肉朋友”对他容纳和认可早已抚平那颗会自责的心。
难怪蔡澜会说:“做人做久了,就成了应声虫、骗子。
骗他人,骗自己。
04
人生在世,最大的遗憾不是你曾经失败过多少次,而是你永远都不曾为自己发声。
一心向往大城市,但最终还是听从了群众的“旨意”,在自己的心里永远做着一个大城市的梦。
对于梦想,不甘但是又不敢。
要想使自己成为自己。
第一步,必须选择自己热爱的目标、理想。
就如拿破仑所言:如果一个人不喜欢他从事的行业,他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你热爱的东西,会更大程度地激发你的热情和潜能,让你更快地进步、成功。
第二步,要勇敢地去尝试。
理查德·费曼说,“当我们要寻找一个新的定律时,首先靠猜,然后来计算这个猜测的结果,如果它和试验结果不一致,它就是错的。
可是,如果不去行动又何来对错呢?
没有对错,剩下的恐怕只有遗憾和“早知道”罢了。
古语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在人悲人合前,惟愿我们最先遇见的那个人是我们自己。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而不是按照别人的地图,找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