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出奇的热,眼见九门口长城下的江水已尽干涸。缓缓的青龙河水刚刚没过脚踝,没有几株水草,却有小小的黑鱼儿游来游去。
登上重新修砌的港洞城墙,一色青砖整齐,白灰勾缝,城墙顶部平平坦坦。
站在这里,仿佛看见闯王李自成的大顺军鸣锣击鼓,明总兵吴三桂的旌旗招展,统帅八万铁马轻骑的清摄政王多尔衮威风凛凛。可以想见,在这里,枪戟斧剑,万马嘶鸣,腾腾杀气,激烈惨痛。
这里,称为天下第一口,确实是从古至今的兵家必争之地。
记载中的九门口长城,始建于遥远的北齐。经沧海桑田,历时空变换,此时脚下的一砖一石,敌楼碉堡,已满满是明朝那些血雨腥风的痕迹。
烽火台上凉风习习,仅容一人上下的两层城堡与燕山山顶一比高低,古战台四方宽阔,一米一个垛口,相隔七八十米,便有一座敌楼,据说有12座之多。
九龙口长城,关隘防御军事设施完备,布局相当严密。
站在高高的城堡垛口,迎着燕山阵阵的风,满目青岭,险峻陡峭,层峦叠嶂,松柏葱茏,山花烂漫,苍墨如海,谷深峡邃。
青龙河水犹如一条玉带,蜿蜒曲折,流向远方。没有了战事惊掠,不再暴涨咆哮,没有了江流湍急,缓缓地,悄悄地,太平盛世,岁月静好。
这座长城南临渤海,北枕燕山,为京东首关。远古北齐时代建筑时并没有如此磅礴气势。是明朝,徐达大将军修复“天下第一关”,又督军于此,发挥聪明智慧,做到既有高墙抵敌,又可放洪水通过,便在长城河谷处扩建了这九门口,即今天我脚下偌大的关城。
远远望去,九座巨大的拱形水门巍然耸立,一字排开,雄距在两山之间深壑的峡谷之上。水门下用一片片石英条石铺出的河床,好像一片巨大的板石,在中央门洞的顶楣上,书写着“一片石”三个大字,故有百年前决定东亚大陆历史格局关键的“一片石大战”。
十门少一门,门门断人魂,要想出一门,十人九断魂。
1644年,崇祯皇帝自缢。三番割据,各自争雄。李自成率领十万农民军,与明吴三桂、清多尔衮,也有十余万人,浩浩荡荡,排山倒海般地在这巨石强森、河谷幽幽的隘子口,拉弓射箭,摇旗呐喊,兵戈铁马,挥刃冲杀。打得昏天黑地,乌云骤起。
李自成亲自督军奋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九门口长城壁垒森严,吴三桂和多尔衮抓耳挠腮,久攻不下。
正在吴三桂等苦思如何取下九门口之时,一个明朝士兵说:九门口长城修有一条水下隧道,直通关内外。
就是这条徐达秘密修筑的山体隧道,改变了历史,清军派一部分人潜入关内,里应外合,一举攻破九门口。李自成节节溃败,最终大势已去。
可惜我此次来,那条隧道已经关闭,没有一探深浅,只是趴在水牢门口看了又看。
长城万里绵延,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但九门口长城的独到之处,是遇山不断,遇水不绝,形成城在水上修,水在城中走之势。也是唯一的“水上长城”。
我脚踏九门口长城,一城跨两省,长城内,燕赵大地,秦皇岛外打鱼船。城门外,大豆红高粱,绥中苹果十里香。
遗憾的是,迤逦的九门口长城只给游人开放了中间修砌的一部分,沿峭壁而上的,危险,不能再向前。我猛然发现一位穿着白T恤的小伙子,越过拦着的铁网,踏着破碎的城砖,寻着古人的脚印,去探险。大约过了半个时辰,我抬头仰望,山顶上长城垛口处,有白影在晃动。是好汉,也真的危险。
站在来时路,回望登楼处。万里长城,有如人生,浴风沐雨,看尘寰历变。登上长城,做回好汉,观青山依旧,看江水九曲回环。2018年,七月流火,秀尔游历于此,并在记忆中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