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中说到“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意为走一百里的路走到九十才算走了一半,后面的路是最难的。我有两种理解方式:第一种,一百里的路,无论你走了多少,只要没走完,哪怕九十里也是一半;第二种,大多数人走到九十里就放弃了,因为末路的艰难。
第一种想法说白了就是不要半途而废。就拿文学创作来说吧,司马迁写《史记》历时14年;李时针写《本草纲目》历时27年;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历时34年。可见想做成一件事,特别是伟大的事,是要投入相当长的时间,相当大的精力的,而此期间最难也莫过于坚持了,试想如果他们中途放弃,那我们永远不会看到这样鸿篇巨制了,他们能创作得出这么伟大的作品,坚持的品质一定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一但开始做一件事,就要下定决心不要半途而费,否则就是前功尽弃。
有的人走了九十里后放弃了,但还暗暗安慰自己,起码我走了九十里,比五十里的强多了。其实结果都是一样的,都失败了,走九十里也不比五十里光荣。这就像高考一样,差几分没上一本都是没上,没必要五十步笑百步。当然有的人说那剩下的人还有二本三本,考的高点自然好。然而我想强调的是,一本线就是一个硬坎,是质的分界线,没过线哪怕差一分,也是质的区别。这样的线在生活中太多了,都是硬性的规定,在这样的框架里没有量,只有质。因此我们无论做什么,首先先想好了,如果认定了是对的,值得去做,那就一定不能半途而废,对自己要求严一点,坚持到一百里,坚持到那质的分界线。
第二种想法,可以理解为越到最后越难,但是我们可以反过来想,最难的时候就说明曙光要来了,要成功了。在这里想分享马云的名言:“今天很残酷,明天比今天还残酷,后天很美好,但大多数都死在了明天晚上,真正的英雄才能看到后天的太阳。”其实很多事情我们一开始都是卯足了劲去干,渐渐的没有了开始的热情,感觉到了困难,然后有多种情况:一种是等快胜利的时候心里却松懈了,轻敌了,以为胜券在握了,结果却打了败仗;还有一种是坚持了那么久,路越来越艰难,而且还等不到黎明,只好放弃。
唐伯虎进京赶考,在途中所有人都对其才华惊叹不已,任何一句诗都被人称作绝世的佳话,得了江南四大才子的名号,他自己也是耍尽了威风,享受了世人的称赞,想着科考志在必得。然而就是他的轻敌打败了他,最后生活潦倒穷尽一生。可见唐伯虎的失败就是最后大意了,前面九十里的沉淀都葬送在最后十里的狂妄上了,同时也说明了我们第一个论点,无论你比普通人强了多少,你没中举最后和别人还是一样的,就是没有达到这个质的分界线。
马云曾说:“永远不要跟别人比幸运,我从来没想过我比别人幸运,我也许比他们更有毅力,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熬不住了,我可以多熬一秒钟、两秒钟”。快熬不住的时候,跟自己说,再坚持一下就能看到曙光,当然前提是你的路是对的。还想分享给大家一句话“不是因为看到希望才坚持,而是坚持了才有希望”。想想越难离成功越近,越难越不能放弃。
行百里者半九十,选定一条路就要走到终点,知道末路之难,才要迎难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