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思| 见自己

读书时,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时,我朴素地理解为——「我」就是各种关系的集合:某某的女儿、朋友、同事、母亲……可转念一想,如果世上只剩我一人,那「我」还是人吗?

这个念头很快被自己否定——世界怎会只剩我?假设本身就不成立。 于是,问题又回到「定义」本身。现代哲学认为,定义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精确描述。那么,「人」的定义,便是对人的本质的说明。而马克思的表述里,「社会关系」一词,尤为微妙。

后来读到木心的绝笔:“如欲相见,我在各种悲欢交集处。” 忽然明白——在社会关系中,每个「我」都穿梭于不同的身份,面对不同的爱恨怨念,但情感的底色却惊人地相似。正如《乌合之众》所言:“人们在智力方面差别最明显,但在本能、情绪、感情等方面却很相似。”

所以,「我」不过是你、是她、是他。

或许身份不同,经历的悲欢多寡不同,但本质上——

疼了会哭,爱了会笑,孤独时渴望拥抱。

正如唐伯虎说:我问你是谁?你原来是我,我本不认你,你却要认我。噫!我少不得你,你却少得我。你我百年后,有你没了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