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卢仲南
明朝正德五年,王阳明来到江西吉安庐陵任知县,任期不长,根据《王阳明年谱》三月至庐陵,十一月入京觐见,大概七八个月不到一年。
从《王阳明全集》中收录他正德庚午三月迁庐陵尹作《庐陵诗六首其二》“万死投荒不拟回,生还且复荷栽培。逢时已负三年学,治剧兼非百里才。身可益民宁论屈,志存经国未全灰,正愁不是中流砥,千尺狂澜岂易催!”
王阳明知道此任艰险,抱着亲民勤政,扭转狂澜的志向而赴任,个人安危已置之度外,但他还是对龙场悟道"心即理"的心法,和贵州讲学时提倡的"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已负三年学"还是颇有信心的。
王阳明的治理之道和其他官员的做法并不一样,并没有按当时官场的做派,行庸政懒政,而是采用了更为主动积极的施政扭转了局面。
“庐陵前任知县许聪,在给内阁的文件中说:这个地方的老百姓除了种地之外,唯一的爱好就是打官司。我每天从早到晚要接到近一千起诉讼。我逮捕了很多生事者,可是监狱太小,容纳不下。想放掉一些刁民,他们却因为这里有吃有喝而赖着不走,搞得我现在是头昏脑涨,希望内阁可以给予我“便宜行事”的权力。许聪所谓的“便宜行事”就是效法汉、唐两代的酷吏做派。想不到,当地的百姓很快就把他告倒,他只能灰溜溜地离开江西。”
吉安庐陵,是闻名的才子之乡,出过欧阳修,杨万里,文天祥等文化名人文风昌盛,吉安地处丘陵,相对偏僻,当地人好诉讼,讼师颇多,为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三天两头打官司。
年谱记载王阳明 ”为政不事威刑,惟以开导人心为本,莅任初,首询里役,察各乡贫富奸良之实而低昂者,狱碟盈庭,不即断射,稽国初旧制,慎选里正三老,坐申明亭,使之委曲劝谕。民胥悔胜气嚣讼,至有涕泣而归者。由是囹圄日清。在县七阅月,遗告示十有六,大抵谆谆慰父老,使教子弟,毋令荡僻。”
他通过”里役“这些熟悉地方的下层官吏深入了解调查庐陵当地的情况,派人察访各乡的贫富情况以及奸良实际状况。王阳明没有埋头处理前任的陈年积案,他认为庐陵的问题不在表面,由于积弊已久,表面上的修修补补不能解决问题,应该发挥主动的积极性,像大禹治水一样进行疏导。把民心的根本问题解决,从而把被动混乱的局面整治有序,慎选恢复旧制的“里正三老”发挥作用,“坐申明亭,使之委曲劝谕。"立足于急民所急,教化民心,在群众中识别出正面的力量,唤醒家庭的孝悌良知,发挥家庭的力量,推进族群的礼义廉耻风气,并得到进步势力的助益。
王阳明主动向上级吉安府和江西布政司写公文《庐陵县为乞蠲免以苏民困事》的报告,要求当地镇守中宫免除附加给当地的过重税负。比如不合理的“葛布”捐等。
王阳明还颁布《告谕庐陵父老子弟》”庐陵文献之地,而以健讼称,甚为吾民羞之。县令不明,不能听断,且气弱多病。今与吾民约,自今非有迫于躯命,大不得已事,不得辄兴词。兴词但诉一事,不得牵连,不得过两行,每行不得过三十个字。过是者不听,故违者有罚。县中父老谨厚知礼法者,其以吾言归告子弟,务在息争兴让。呜呼!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破败其家,遗祸于其子孙,孰与和巺自处,以良善称于乡族,为人之所敬爱者乎?吾民其思之“。王阳明开宗明义的教导民风,告之于荣辱观,明确规定诉讼的细节规定,釜底抽薪,又切割旁杂诉讼,强化一事一讼,提高效率,节约各方精力。
他既不受制于民,又不迫于上级,对于个人的荣辱看的很淡,宣称自己”县令不明,气弱多病“,积极上书言事敢于担负责任,恩威并重颁布政令,设身处地的为百姓立规矩,起到了移风易俗的教化作用。知行合一的心法使他的工作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王阳明洞若观火,知道庐陵当时面貌混乱而争讼,民风不正,民心飘摇;但他不会因为事情大或者难而不去做,从小事抓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从根上着力,主动积极的措施,灵活的方法,具体的要求,出具公文告示估计十六篇之多,逐步见到成效。知行合一不是就事论事,不是下下表面功夫,更不是下水粘点泥做做样子,而是真抓实干,标本兼治,甚至还革除隐患。
此外,他在城区规划防火严格规范,在瘟疫的防治上也积极行动,取得了不俗的政绩。当地社会秩序有了很大改善,民风趋于淳朴;湛若水在其墓志铭提到他的庐陵为官时”卧治六月而百物具理“并不虚言。
此后他进京觐见述职后,吏部下达了晋升的委任状,从地方县令升任为”南京刑部四川清史司主事“还未到南京上任,又改任命”吏部验封司主事“不久又升”吏部文选司员外郎“,正德七年又从升”吏部考工司郎中“,升为”南京太仆寺少卿“,进入正四品,得到领导的认可;短短的两年中,从正七品升为正四品,升了三品六级,像坐直升机似的,除了当时刘瑾被除的政治气候外,他在庐陵行之有效的政绩,以及升级工作心法”知行合一“也有相关联吧?
(原创文章文责自负,欢迎转载,引用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