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3月18日
阅读书目:《中国传播史论》,李敬一,武汉大学出版社
阅读笔记:
一、史实论
第一章 游说诸侯——先秦口语传播的最高境界
第一节 口语传播与游说
1、语言是在人类生产劳动和交际、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同时又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传播工具,大大促进了传播、交际的发展。尽管口语传播有受时空制约的局限性,但它的传播效果至今仍是任何传播手段所无法达到的。
2、“游说”一词,出自《史记·张仪列传》。游说诸侯,就是春秋战国之际以“士”为主体的知识分子阶层周游列国,向各国统治者陈说天下大势,提出自己有关政治、军事、外交主张和文化观念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也是知识分子阶层沟通社会联系的一种传播方式。
3、原因:特殊的社会条件决定;“士”的分化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游说活动
1、孔子及其学生、孟子、驺衍、孙武、吴起、苏秦、张仪、冯谖游说的传播效果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延伸而日益彰显
2、游说诸侯之所以成为当时社会传播的主流,是因为当时的国君和政治上的当权者都喜好养士,以作为他们制造舆论的工具,同时也为壮大自己的力量培养智囊团。
第三节 游说之士的传播技巧与智慧
1、常以生动的譬喻和有趣的寓言故事,借古讽今,针砭时弊,以增强议论的说服力,另外还善于用听说者乐于接受的日常琐事来劝勉君王。
2、从口语传播的角度看,他们创造性的使用了许多修辞手法,不仅注重信息的传输,更注重充分利用口语传播的直接交流优势,把握传播对象的心理,以期信息得到最大限度的传通
第二章 传播的互动——采诗观风新论
第一节 “采诗”:古老的传播方式
1、采诗是氏族社会的遗风,当国家制度形成前,氏族或氏族联盟的领袖需要从民歌中听取本氏族中各家族对公共事务的意见,民歌的采集乃是民主的一种补充手段。
2、采诗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其一是诗歌的创作实际上传播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报道了当时社会发生的信息;其二是这些诗歌的流传起到了交流信息、扩大传播效果的作用;其三是采集后的诗歌经过统一整理加工,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对社会生活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
3、采诗的具体情形:其一,“行人”采诗(专职采诗官);其二,孤寡老者采诗;其三,贵族献诗;其四,通过史家记载或学术著作保存诗歌
第二节 “观风”:独特的传播效果
1、采诗的目的:其一,是传播活动中的信息反馈过程,是古代统治者了解民意,掌握民间舆论动向的一个途径;其二,为了统治者精神享乐的需要;其三,作为外交语言,传达某种信息;其四;教育传播,掌握各种自然科学知识的“百科全书”
2、诗歌内容本身所传播的信息:1、表达了劳动人民心中的愤恨;2、对统治者无耻行为的嘲讽和鞭挞
第三节 传播的互动
1、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互动。一方面了解民情,调整政策,另一方面将符合统治者要求的诗歌整理并向下传播,以规范民众的行为。形成了一定强势的社会舆论。
2、采诗观风的盛行,与当时社会统治的松弛是分不开的,到封建社会中后期就被完全废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