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财务自由”这个词越来越火。
当你问一个人在金钱方面的终极目标时,他/她十有八九会说,要实现财务自由;
当我们说一个人很厉害,很成功的时候,也不忘记加一句:他/她在*岁时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
但是,实现了“财务自由”,就意味着我们的人生成功,生命圆满了吗?
在目前的金钱文化中,我们对于金钱的认识难道就一定正确吗?
对于金钱,我们到底有多大的误解?
最近读的一本书 —《金钱的灵魂》,给了我很多的启发,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对金钱的认识。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琳内•特威斯特(Lynne Twist),她是一位全球性的慈善活动家,担任全球性NGO大型计划领导人近四十年。曾担任过战胜饥饿项目负责人,在全球范围募集到1.5亿美元资金,帮助了包括中南美洲、非洲、印度、孟加拉等地的贫困人民,她还与南美土著一起保护亚马孙雨林,参加过北京世界妇女大会。
她写的《金钱的灵魂》这本书不是一本理财书, 而是一本帮助我们重新认识金钱,梳理自身与金钱的关系,认清自己的内心,重拾更健康、更自在生活的书。它告诉我们,其实,我们对金钱存在着很大的误解。
1、金钱控制一切?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万万不能。”
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小到每天的柴米油盐,大到买房、买车、看病、旅行,没有一个地方是不需要钱的。
而且,从我们一出生,甚至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都已经开始花钱了。十月怀胎,要经常去做产检,孩子还没出生呢,就想着给孩子补充营养品;孩子一出生,花钱的地方变得更多:奶粉钱、疫苗钱、尿不湿、上早教、兴趣班、补习班,出国留学……好不容易长大成人了,又开始张罗给孩子买房、置办婚礼的事……
这其中的哪一个环节,不需要钱?
而且,我们在找工作、找对象以及做选择时,多多少少还会考虑钱的因素。
我们把自己和他人看做胜利者或者失败者、强者或者弱者,而这一切的衡量标准只不过是看一个人的财富与经济权利,而不是慷慨、宽容、正直、勇敢和忠诚等人类美好的品质。一个人,没有钱,就是无用或无能,就是没有前途。
还有一句话叫“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一个先来。”,所以我们会恐惧、担忧,害怕我们没有足够的钱来抵御风险,所以我们变得焦虑不安,变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由此看来,金钱好像成了一种无形的枷锁,一直牢牢控制和深刻影响着我们人生的方方面面。
为了摆脱这种控制和枷锁,为了让内心不再焦虑、担忧,我们相信,如果我们有了更多的钱,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于是,我们拼命去挣钱。
我们好像一个陀螺,被“金钱”之鞭抽打着旋转,永不停歇;我们又好像一台机器,被“金钱”这种燃料驱动着,不知疲倦。我们的生活,就如同一幅被“金钱”控制的画卷。
但是,等真的有了你渴望的那么多钱后,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吗?
答案是,不一定。
中国首富马云曾经表示:成为中国首富让他不开心,因为压力太大了!阿里巴巴集团工作占去了他所有的时间,他几乎没有时间去享受生活。
可见,并不是金钱控制一切,拥有金钱也并一定能得到自由与快乐。
马克·尤金曾说:金钱如同穿鼻铁环,随心所欲地牵着我们的鼻子走。只是我们已经忘记了,其实我们本是它的设计者。
是啊,我们一直认为是金钱控制着我们的生活,控制着我们的喜怒哀乐,但是我们好像忘记了,最初是我们人类发明了金钱。
我们不应该让金钱控制我们,而应该去控制金钱,让它真正为我们服务。
2、金钱是万恶之源?
金钱对我们的影响是如此深刻全面,因此我们疯狂地去追求金钱。
我们看到,人们为了钱,可以放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可以不顾人与人之间的和平相处,经常大打出手,可以不顾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贪婪地破坏、掠夺着自然资源……
我们变得不再诚实、正直、善良、宽容,取而代之的是谎言、自私、贪婪。
因此,很多人会认为,是钱造成了这一切。
但是,我们也高兴地看到,有人用钱来做了很多好事、有意义的事,为人类、为自然,为整个地球。
本书的作者林内在担任战胜饥饿项目的负责人时,就曾在全球范围募集到1.5亿美元资金,帮助了包括中南美洲、非洲、印度、孟加拉等地的贫困人民。
被称为“甘地的第五个儿子”的罗摩克里希那·巴贾吉,利用自己的产业和财富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帮助他的祖国摆脱贫困。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与妻子一起成立的基金会,帮助了世界上很多国家摆脱贫困,提高居民的健康状况。
演员江一燕,从2006年开始就在山区支教,这一做就是10多年。她还建立“爬行者爱心基金”,她希望吸引更多的志愿者,一起坚持支教;她把自己的旅行摄影作品和山区支教摄影作品一起积聚起来,举办了公益摄影作品展,并把出售的参展作品所得款项全部注入助学基金。
可见,金钱并不是万恶之源,它也可以用来让整个人类变得更加美好。
而且,回到金钱的起源,它只是一个交换的媒介,只是一个工具,金钱本身是中性的,没有任何意义,是我们人类赋予了它意义。
钱,可以成为万恶之源,也可以成为美好之源,全看我们人类怎么使用它。
那为了全人类的美好、可持续的未来,我们应该利用金钱可以创造美好的这一特性,尽力避免它不好的一面,这就需要我们有意识地选择有觉察的生活。
3、我们真的很缺钱吗?
“要是,我再多有点钱就好了”我们经常会这样说。
“缺钱”好像成了现代社会的通病。于是,我们拼命地去挣钱,好用来填补我们内心的一个缺口。
我们不光缺钱,我们似乎缺一切东西。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们没有什么,我们想要什么”。
可是,有了钱,有了我们想要的一切,我们就能感到充裕、富足了吗?
不是的。
作者林内说到,“充裕”是根本上与数量无关,它是一种体验和意境,知道我们拥有充足的资源,而且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
当我们放下“匮乏”的同时,我们就拾起了“充裕”,这并不难做到,仅仅在于转变视角:从“向外看”转变为“向内看”。向内看,看到我们自然本性的自由与正直,看到我们自身的完整性,看到我们已经拥有的一切资源,比如时间、金钱、智慧、能量……
琳内在书中举了一个遭遇离婚打击的42岁全职主妇奥黛莉的故事。奥黛莉结婚将近20年,有两个孩子,在丈夫的压力下放弃了接受高等教育以及成为艺术家的机遇,转而成为全职太太。离婚后,她只得到极低的补偿,因此对此后的生活极其悲观。
奥黛莉与琳内的相遇恰逢她的生命低谷期,然而在琳内的引导下,她开始将目光转向她目前拥有的真正资产:天赋、技能、希望、梦想以及她在家人与朋友圈子里的资源。
正是借助这种“向内看”的方式,奥黛莉逐渐摆脱了内心的匮乏感和恐惧,开始参加为创业女性举办的研讨会,并在那里认识了许多对她所设计的服装产品有兴趣的人士。
就这样她专注于创建一个实际可行的事业,做她自己喜欢的事,她与金钱的关系得到了彻底的转变,而那些本来无谓地消耗在对金钱的恐惧上的精力现在都得到了正确的运用。她终于在第二年末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踏上了前景广阔的征途。
回到金钱的起源,重新认识金钱的角色,有意识地观察我们的生活,重新梳理我们与金钱的关系,就会发现,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的熏陶与积淀,我们对金钱存在很大的误解。
我们以为金钱控制着一切,但其实,最初是我们发明了金钱,我们应该控制金钱,而不是成为金钱的奴隶;
我们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源,但其实金钱是中性的,就看我们人类怎么使用它了;
我们以为拥有更多钱或者其他东西,我们就会获得充裕,但其实,充裕根本与数量无关。
它是一种感觉,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只需要唤醒它,利用它去创造性地行动,我们就能获得真正的灵魂的自由与内心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