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他是一个比他的帝国更加完美的人,他的勤奋工作最终并没有能够挽救古罗马,但是他的沉思录却成为西方历史上最为感人的伟大名著。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阐述了理性与死亡的关系,分析了人在社会中的个人道德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这对于一个古罗马的最高统治者来说,能有这样的认识,是多么的可贵吖,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作者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
他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倾诉,而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是对自己灵魂的解剖和对自己的告诫。他这样说到“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一直这样拷问自己。
不要去注意别人心里想些什么,一个人就很少被看成是不幸福的,而那些不注意他们自己内心的活动的人却必然是不幸的。
不管任何人做什么或说什么,我必须还是善的,正像黄金、绿宝石或紫袍总是这样说:无论一个人做什么或说什么,我一定还是绿宝石保持着我的色彩。
不要老想着你没有的和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想着你认为最好的东西,然后思考如果你还没有拥有它们,要多么热切地去追求它们。
这本书的好处就在于,不是一气呵成的书,你可以随意的翻开,不管是那一页,或者那一段,你都可以随意的浏览,在不经意间,也许某一段或者某一句就会触动你的心灵,让你的内心为之一振。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所以我喜欢这样的文字,也喜欢这样的书,每天都可以随意的翻开,随意的阅读,让我们的灵魂保持宁静,宁静不过是心灵的井然有序,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感到痛苦,打扰你的不是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对他的判断。人用双眼看世界,却看不到自己,所以要先看清自己惟有用心。反省自己过往并形成对话那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绝对的真诚、平和的心态和超凡的勇气。
总结一下三个维度
1、自我与他人和世界:
(1)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适应、仁爱和宽容。
作者说到:(每天开始的时候,就告诉自己:我将会遇见某个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狂妄粗野的人、奸诈阴险的人、善嫉的人。)作者的处理方式,对他们抱持着不发火、不发怒,不仇恨的态度,用一个词可以来诠释,那就是——适应。适应你周遭形形色色的人。
在这之后,便是上升到一种(仁爱)和(宽容)的思想了。就像作者自己所说:(爱那些注定与你生活在一起的人,真诚地爱他们。)(甚至对不诚实、不公正的人也保持仁爱的态度)
(2)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心境平和。要摆正自己在这些事情中的位置,别总看不起这些事情,但同时也要记住,一个人的价值可以用他自己专注的事情来衡量。
(心境平和)是一种淡然的心境啊,面对生活中的琐事要平和对待,不大喜也不大悲,比如我们经历了无聊的庆典仪式,只是冷静点观照就好,不必要指指点点,我们看到竞技场上的打打杀杀,只需要静静的观看就好,不用因此产生情绪的波动。这是就是一种平和的心境。
(3)自己和自己的关系:
强调的是要守护心中的那个是神明,这个(神)的概念就是理性的法则,也就是自然之性。,看管好自己的心灵,不可纵情,实行节制。克制情欲、摆脱感官的诱惑,保持对享乐的超越。这便是处理自我关系之道。
总结起来,三句话
自己和他人:适应,保持仁爱和宽容
自己和世界:心境平和,拒绝诱惑
自己和自己:遵照内心的神明,保持节制
2、生命和死亡:
人的生命是有限而且短暂的,要利用好时间多做有意义的事情。作者更多的是谈到了对死亡的态度,从而折射出他对生命的理解。
面对死亡的问题,作者采取的是一种平淡的态度,不惧怕,甚至还有一些(蔑视死亡)的意味。他用一段话诠释了死亡的含义:(如果我们只是原子的聚合,那么死便是原子的消散;如果我们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那么死便是湮灭,或者是去往另一个世界)。
3、出世和入世:
这是对前两个维度的终极升华,总结为一句话:以出世的态度,悲悯入世。
书中的所有内容,无论是自我和他人,自我和世界的关系问题,以及对待生命和死亡的终极问题,这些都是在出世和入世的关系问题。不能绝对的出世,也不能绝对的入世。
隐居在自己的心灵里去,这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但作者又提倡悲悯入世,他兢兢业业治理国家,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个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