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散文||磨练与治愈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海滨散文||磨练与治愈

纽约寒冬的暮色漫进街角书店,胡因梦的手指停在克里希那穆提的封面上。一句“观察者就是被观之物”如冰针扎入她的神经——那一刻,被李敖在媒体上讥讽为“便秘美人”的灼痛,在异国他乡的书架间轰然苏醒。

她蜷缩在暖气微弱的角落,任泪水打湿书页。远处教堂钟声回荡,她恍然听见二十岁的自己穿着淡柠檬绿长袍,光脚踏入李敖书房的足音。

十万册藏书森然如壁,墙上却突兀贴着《花花公子》的裸女剪报,那个向她九十度鞠躬的男人,正痴迷地凝视她沾着微尘的脚趾。

世人只见这场才子佳人戏码的荒诞:新婚未满百日,李敖坐在马桶上得意地命令穿睡衣的新娘:“约已签了,看你能往哪儿跑?”胡因梦转身撕碎结婚证书,纸屑如蝶纷飞。

当李敖因财产纠纷入狱半年后,昔日的爱侣彻底沦为仇敌。他上节目调侃她的隐私,撰文嘲讽她的容颜,誓要用舆论的刀锋斩断她所有生路。

而彼时三十五岁的胡因梦在片场强颜欢笑,脂粉下的黑眼圈如淤青,影棚灯光炙烤着她无处遁形的疲惫。直到克里希那穆提的文字如冷泉灌顶,她才明白:那些刀刃般的羞辱,原是刺破她虚荣幻象的银针。

她掷下明星光环,伏案翻译至深夜。稿纸上洇开的墨迹,常混着自省之泪。在译《克里希那穆提传》时,她猛然照见自己半生的真相——幼年缩在墙角听父母争吵的颤抖,对李敖才华的病态崇拜,皆源于灵魂深处的匮乏。

笔尖在“恐惧”二字上悬停良久,她忽然懂得李敖暴怒的根源:那个因排骨汤未解冻便厉声斥她“蠢蛋”的男人,那个索要210万“相对基金”的算计者,不过是比她更早被恐惧吞噬的困兽。

译稿日渐高筑,她将名字里的“茵”削去草字头。草叶纷披的浮华褪尽,唯余直面生命本“因”的赤诚。

昔日片场的追光灯,化作书桌前的一盏孤灯。当李敖在电视上刻薄点评她衰老的容颜时,她正为《生命之书》的译稿校对着“观者即所观”的段落。

亚麻仁油的清香从厨房飘来——那是她抗拒台湾火锅店劣质油的自愈仪式。有记者追问被前夫诋毁的感想,她唇角漾起梨涡:“对我是很好的磨练”。这句轻语如柳枝拂过深潭,惊散多少嗔怨的倒影。

晚年的她常穿素麻衣衫,在晨曦中练习回春瑜伽。当肢体舒展如新竹,恍惚又见童年台中田野上奔跑的小女孩,辫梢沾着狗尾草的金穗。

讲座中有年轻女子哽咽:“如何逃离慕强的牢笼?”胡因梦将亚麻仁油滴入对方掌心:“真正的爱不需要向深渊中投石问路。当你不再向外索要回声,内在自有清泉涌流”。

昔年那场以心碎收场的荒唐戏,终被岁月熬成逆增上缘。115天婚姻的碎瓷,竟在她灵魂深处嵌出莲花纹路。

当世人津津乐才子佳人的残宴,她在寂寥书房以笔为篙,渡己渡人——原来最深的治愈,不是遗忘伤痕,而是将伤痕织成照见众生的明镜。

后记:胡因梦的觉醒,始于放下“台湾第一美人”的冠冕,在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中照见本心。她将半生沧桑凝为《生命的不可思议》,如一盏琉璃灯——创伤可被淬炼成光,照见所有在物欲与虚荣中迷途的灵魂。当女性不再以被爱为舟,以独立精神为桨,生命之河自有向海而生的方向。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