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听别人说,人要多见见世面。
其实“经风雨,见世面”是个成语,形容人的生活阅历丰富。
我想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见世面”的过程。因为我们在不断地接触到学习到新的东西。
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见世面”这个词也把人划分成了两种,一种是见过世面的,一种是没见过世面的。
乡下小伙第一次进城,看着高楼大厦目瞪口呆,还要眯着眼睛数一数有多少层;坐地铁拿着硬币大小的票不知道怎么过闸机;满街的英文招牌一个也不认识,试着拼读“S——T——A——R……”
这时旁边的姑娘们嗤之以鼻:“瞧瞧,这人真没见过世面!”
是啊,对她们来说,什么叫见过世面?那必须是熟悉各种一线品牌,吃过豪华大餐,住过五星酒店,坐过飞机出过国,不然,怎好意思充满优越感地说自己是见过世面的人?
如此说来,“见世面”这个词也应该是把人划分成了这两种——一种是有钱的城里人,一种是没钱的乡下人。
这显然是不对的。
假如一个城里姑娘第一次来到乡下,看到满山的果树惊喜到尖叫;做饭的时候不会生火;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不是也可以丢给她一句“真没见过世面!”
他们都不是没见过世面,只是在自己的世界里,还没见过外面更大的世界而已。
可能你还是会问,大家都说要做一个见过世面的人,那怎样才算见过世面呢?
这时候有人会给你一个回答:
没喝过星巴克,没吃过海底捞,没坐过飞机什么的,都不叫没见过世面。真正的没见过世面,是为了一部手机可以卖肾、为了一个包包不惜裸贷的那种人。
听起来很有道理。嗯,我不是那种人,所以我是一个见过世面的人,说得真棒。
可是你不觉得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
曾经看过很多心理测试小题。比如前面有四栋房子,你会选择进入哪一栋?比如凭第一感觉选出你最喜欢的图案?(诸如此类)
选A——你是一个内心很孤独,却很希望被人理解的人……你会因为别人一句话而想很多很多……
(内心OS:没错,说的真准!)
但是当我把所有答案都翻看一遍,就会发现,好像每一个答案都在说自己。
和上面那个回答一样,这都只是一些泛泛之谈,不痛不痒,为了博人一笑而已。
或者还有这样的回答:
见过世面的人,宠辱不惊,顺境感恩,逆境自强——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坏的。
见过世面的人,心态平和,谦逊有礼,不愿与他人争论。
……
总之,
见过世面的人,高尚、伟岸、豁达、清醒、淡定……
没见过世面的人,卑鄙、猥琐、狭隘、糊涂、暴躁……
一个人的三观、品德、性情的好坏,都被冠上了“见没见过世面”这顶帽子。
简单来说,三观正,品德高,性格好,都是见过世面的人,反之,都是没见过世面的人。
可是,这之间究竟有什么关联?
一个人拥有美好品质,并不是因为他见得多。同样,一个人失去原则,也不是因为他见得少。
如果说,“见世面”是一个人从人生阅历、生活经验中形成的思维方式、为人处事的方式、眼界、个人价值观,那么,有的人领悟到了一套“正面意义”的价值观,有的人反之。
但你不能说,后者是一个没见过世面的人。
说这么多,只是想表示,没必要给“见世面”这件事赋予各种各样的定义。
也没必要去想,我是不是一个见过世面的人,我要怎么做才算见过世面。
你认真工作,好好生活,就已经在“见世面”了。
不赋予“见世面”刻板印象,不以一种现象而评价对方“没见过世面”,因为生活阅历没法拿出来比较,世面是见不完的。
见世面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个动作。
愿意见世面的人,不甘于待在自己的世界里,止步不前。外面的世界很大,让自己明天比今天见的多一些,明天比今天优秀一些,就很好。
世界那么大,我们去看看。
至于这个世界,是现实的世界,还是心中的世界,是远方的世界,还是脚下的世界,由你自己来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