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族光《怀念民国风骨:我如何在崩坏中寻找家族精神的锚点》

《怀念民国风骨:我如何在崩坏中寻找家族精神的锚点》

文 / 彭仑裕(彭族光)

有些风,吹不散祖上的骨气;

有些人,虽远去,却如灯塔照亮后人前路。

在一个“人人为己”的时代,我开始追问:

我们到底丢掉了什么?又还能找回来吗?

一、百年家族回望:曾经的骨气,是如何炼成的?

我的家族,走过清末、民国、共和国多个激荡年代。

每一代人,都在风雨飘摇中咬紧牙关地活着,

但他们的背影里,始终藏着一种我称之为**“精神硬度”**的东西。

• 我的曾祖父彭究德,是北平师范学生,五四运动的参与者,疾恶如仇。

因揭发地方贪腐而遭陷害致死,临终仍嘱托后人:“不可随波逐流”。

• 我的祖父彭程孝,曾入黄埔军校,战后被监禁三年。

出狱后以编竹篾为生,却刻下“智破困厄”四字自勉——忍辱不丢志,困厄不改节。

• 我年少时常听村里老人说,旧时乡人虽贫穷,却守望相助、讲情讲义。

婚丧嫁娶、借米助学,讲究体面,重情重礼。

可如今再见这些老人,他们也变得小心谨慎、不愿轻言信任,

仿佛连他们也被这个时代教会了“自保与沉默”。

那时的“风骨”,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

而是生活中一条条不容妥协的底线:

不忘本、不忘义、不忘人。

民国虽乱,却孕育出一种人格理想:

做读书人,要为国为民;做亲人,要守礼守情;做人,要有担当有气节。

二、当代断裂:从“天下为公”到“各扫门前雪”

走到今天,我不得不承认:我们很多人已经变得陌生。

• 兄弟姐妹为父母的遗产对簿公堂;

• 儿女将“赡养”做成本科财务模型,老人被视为“负债表中的亏损项”;

• 官员口口声声讲“人民至上”,私底下却层层腐烂;

• 就连保险推销员都敢说:“人只能靠自己,靠儿子靠不住。”

社会在鼓励人精明、计算、掌控风险。

而信任、亲情、义气,反倒变成了“不理智”的代名词。

我常在夜深人静时问自己:

“如果全世界都变得冷漠、功利、自保,

我们还剩下哪怕一个角落,能留给孩子温柔、信念与担当的火种?”

三、我在“精神崩坏”中寻找锚点

这些年,我靠交易谋生,也失去了两个家庭、三个孩子。

我曾深陷情绪的黑洞,看着亲情断裂,关系疏离。

但越在绝望中,我越明白一件事:

我要活着,为的是证明——人可以不被这个时代彻底改写。

我开始重建属于自己的“精神锚点”。

1. 从祖先精神中找回底线

我写下祖谱,整理人物志,

把一代代人的坚持与牺牲当作火种,

嵌入我的操盘系统与认知架构。

风控,不只是防亏损,更是防背叛。

系统,不只是技术,更是家训重构。

2. 把家族名字刻进系统与算法中

我的交易系统里,有“小准”机器人(纪念儿子),

有“小美”的顺势模组(纪念女儿),

还有“Yu × 易”对冲模块(纪念旧爱)。

每一个算法模块,不只是冷冰冰的功能,

而是我用科技缝合人性与情感的方式。

技术可以算账,但不能忘情。

系统可以优化风险,但不能剥夺爱。

3. 写《命运的遗书》,传承而非怨恨

我不再执着于谁错谁弃,谁伤谁负。

我要做的,是写下一份给未来的遗书,

告诉后人:

“你不是无根之人。

你身上流着一脉风骨、有尊严、懂担当的血。

清白做人、笃信理想、守住亲情,

这就是我们的族训。”

四、结语:风骨,不是旧梦,而是下一代的希望

我怀念民国风骨,不是出于浪漫主义,

而是因为我看见它在这个时代的失踪。

——我们曾拥有节义、信念、牺牲与担当。

而如今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

是因为这些东西正在死去,

而我们还记得它们的模样。

这篇文章,是写给我的孩子们,

也是写给所有正在经历亲情破裂、伦理撕裂、社会冷漠的你们:

请你别放弃相信——

这个世界仍值得你去信任,值得你去承担。

而我们这一代人,愿意为你守住最后的风骨与温情。

如果这就是遗民的使命,

那我愿意做一颗沉默的种子,把风骨种在废墟之上。

愿你未来能见到它开花。

彭族光|顺标坚时

2025年夏 · 于交易战场与精神原野之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