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友:
你好!
简信收悉,兹复如下。
正如你一样,我有时候也会想:一个对文学有较浓厚兴趣的人,平时喜欢看些文学作品,说不定看着看着,受了文学的熏陶,他便有了当作家的梦想,悄悄的就拿起笔来,在纸上默默地表达自己的发现,书写自己的想法和情怀。
其实,我的内心,我的行动,又何尝不是如此?
一个有文学梦想的人,无论他是初学写作的“小白”,或久经历练的“大神”,他们用以表达自己的发现,表达自己思想的工具,都是语言。
语言的练习,是多方面的。同别人谈话的时候,平心静气地,耐心地倾听人家的诉说,捕捉其言语,储存于心,化为自己的语言。那怕人家在争执,互相指责,各方的言词,尽管激烈,也是鲜活的,生动的。
他们争执过程中的某些言语,你平时很难听到。只有人在争执的过程之中,他心里急了,才会从心底迸发出那种声音,从口里吐出那么偏激而生动的语言。
一个人走在大街上,或候车,或坐车,只要你静静地倾听,你都会听到无数鲜活生动的言语。别人的对话,你与某个人的对话,都可以捕捉到不少语言的信息。种种的生活故事,种种人物的言行以及他们的为人处世的性格,无不可从人们日常的闲聊中捕获一二。
这种生活中鲜明的,简朴的语言,是依靠听觉来捕获的。听得多了,你胸中自有千言万语的积储,蕴藏,一旦动起笔来,这些言语便如泉涌,源源不断地流向笔端,很自然的落到了纸上。
如果我们想将文章写得好一点,就必须仔细地观察生活,不断地拓宽视野。无论是人物,或自然景观,飞禽走兽,万事万物,都会进入你的视野,赋予你无限的想象空间。
这种想象,需要我们用最准确,最贴切的词汇去形容,去表达。表达你的发现,其实也是写作过程中的一种磨练。磨练词语,磨练句子,磨练你的思考和综合写作的能力。
在平常的日子里,我们总在读一部无字之书,就是生活之书。我们从生活中获得教益,明白其普遍的现象,一点点的领悟其真谛。
当然,这仅仅是我们写作生活中的一部分,这还很不够。根据那些著名作家的说法,我们必须多读些杂书,让自己的知识面尽可能宽些,广些。
而更为重要的,自然是勤动笔墨了,如今,当然是通过智能手机或电脑去点击。就像那些画家画素描一样,用白描的手法,写些生活片段,写某个人的表相,秉性,性格,言行,某一个场景。写这人怎么想,怎么做,做些什么?其做事的过程,必有体验,感悟,又从这体验和感悟中,总结出属于你自己的经验来。
就如此的联想,构思,融进自己的读书所得,人生阅历,用自已经过融会贯通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便是自己的诗文了。
这诗文既是你自己的人生阅历,也是你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的所得,已经与你的学识、涵养、性格融会贯通,从你的心底自然流露出来,就决无与别人的诗文雷同之理。
假若你从度娘那儿借来柴米油盐酱醋茶,借来蔬果肉类与鱼虾,无论你卖弄何种手艺,如何的添油加醋,所烹饪出来的菜肴,必定寡淡无味,让人难以下咽。
世界这么大,凭藉互联网+,你可以自嗨,自夸,自吹是作家、大神、大咖,大言不惭地说你登高能赋,挥洒自如,吵笔生花,下笔成章,倚马可待,但只要识者认真读上你三两篇诗文,就知道你是薯是芋了。
一个人如果真的有志趣写作,想让自己的所作尽可能丰富些,真的得花些切切实实的功夫,认真打磨好自己的语言,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为好。
当然,我这样说,并非仅仅针对你简信中所言,实际上,也是我在写作实践过程中的一点体会和反思,请别误会我“好为人师”,言辞过重。“奇文共赏,疑义相与析”,当是我们作为简友,互相交流的准则。
顺致问候,祝你写作愉快!
雁韧
2019年4月4日夜匆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