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传习录》第三天

陆澄,字原静,浙江吴兴人。官至刑部主事,是阳明先生的学生。陆澄就主一、立志等方面的问题请教先生,先生谈笑、故事中指点迷津。

一、主一之功:陆澄理解的主一之功,为对待处理具体事务的功夫,而阳明先生理解的主一之功,万变不离其宗,即是存养天理的功夫。

二、关于立志:先生说只要念念不忘存天理,就是立志。立志就是要立定志向,就好比去某个地方,那个地方就是志向,去那个地方就是立志,怎么走走多久都不是问题,但是若志不立,怎么可能在走的过程中达那个地方呢?

三、因病投药:如果感到烦扰就应该静坐,感到懒得读书就应该去读书,这就是对症下药。

四、朋友相处之道:朋友相处,相互谦让,才能互相获益、长久,互相攀比就会导致损失。

五、大树良种之喻,教育学生孟源:自以为是的人,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遇到争辩或批评辩解是第一反应。阳明先生对学生的性格弱点看看的很透,这番大树良种的比喻用心良苦。

六、写真喻:阳明先生以写真画画来比喻写书著作,根据圣人作品,探求真理天理而有路可循。而后世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随意增减,从而使后人更加难以追寻真理或天理了。

七、明镜喻:只怕镜子不明澈,不怕是事物映照不出。求学者必须先要有个实心明澈的功夫,只怕求学者心不明澈,不怕对事物的变化不能随机应变。

八、义理无穷尽:义理并不在固定的地方,无穷无尽。如同善恶没有穷尽,追求也永无止境。

九、静亦定,动亦定:人必须在具体事情上磨练,才站得稳,才能做到静亦定动亦定。

十、上达功夫:凡眼睛看得见的,耳朵听得到的,嘴里说的清的,心里想的出的,就算是下学。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到,嘴说不清的,心里想不出的,就是所谓上达。凡是圣人能说出的,哪怕极其精深微妙,都是下学。求学者只管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会上达,不必再寻求什么上达功夫。

十一、惟精惟一:惟精惟一是一个东西,一个功夫,不是两个事物,两个功夫。惟精的最终就是惟一,惟一需要惟精的功夫。

十二、知行关系: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圣学只是一个功夫,知、行不能分成两件事。

十三、未发之中:未发之中无关动静,静也好动也罢,随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就是功夫。仅靠静时存养天理,不仅有喜静厌动的弊端,而且不能克服诸多毛病,一旦遇事便会滋长,只要以遵循天理为主,心里怎么会不平静呢?若以追求宁静为主,却未必能追寻天理。

十四、圣人志向:阳明先生讲孔子教学实在是因人而异,循循善诱。孔子弟子在一起谈论志向,三个学生想为政,做点实事,孔子认为他们有志向,很欣赏。然孔子更欣赏的是曾点的回答,曾点的回答好像不相干,别人谈志向去做官,他就要带着几个仆人在春天来临的时候去沂水去洗浴,貌似答非所问,胸无大志。但实际上,恰恰是曾点没有偏向,才能全面发展,成为通才,才能顺其自然,做力所能及的事,才能自得其乐。在任何情况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顺其自然,自得其乐,也是孔子认可的人生和处事态度。

十五、知识不长进,看书不能明:知识不长进,看书不明白怎么办。如果仅从字面上,看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但是真正做学问就必须从根源处用功,根源处就是心体,在心体上下功夫,心体就是天理,心体明就是道明。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第一天的读书心得未能及时写出来,往群里发的时候已经是次日凌晨,发布时间不符合要求。第二天的读书心得还好没延...
    沐云斋阅读 3,003评论 0 2
  • 和儿子去做眼睛理疗,理疗店的老板看我在看《传习录》,说:你怎么那么想不开,看古文难为自己?不知如何回答。读...
    jing2006阅读 4,551评论 0 4
  • 每天靠晚上赶着进度来读书,真的有点心有余力不足,匆匆读过,心里似懂非懂,真的不敢随意抒发情感,只怕圣人责怪...
    梁书瑜阅读 2,622评论 0 1
  • 如此真实的触摸先生的文字以来,越来越在心中生出快意,领着深潜其中的本真,一点点识见,一点点透悟…… 高人指点说,读...
    妮子_14db阅读 2,958评论 0 0
  • 今天从博文为约礼功夫开读,约礼要此心纯是天理,须就理之发见处用功,事亲也好,忠国也好,安贫贱处富贵也好,处患...
    心即佛阅读 2,895评论 2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