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雨绸缪”到“先声夺人”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是我们小时候读的一首诗,它选自《诗经》中的“国风”,其题目叫《伐檀》。这是第一段,也是中学语文课本中要求必须背诵的一段。每次有人背到“干”时,都把它读成“干部”的“干”,其实它是“岸”的通假字,应该读“河岸”的“岸”,但是学生的记忆却怎么也不会转到“岸”的轨道上来。

说到《诗经》,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人最早的文学创作。遗憾的是,这部创作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这是因为它来自民间,属于民间流行的歌谣,是老百姓的集体创作。后来,经过采诗官四处收集,然后编订成册,广为传诵。当时应该是收集很多,因为年代久远,战乱频繁,这就有遗失或散失的可能,再加上有些内容,肯定会触及当时的统治者而被清除。所以,流传到现在,也就只有三百零五篇。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板块。古人写诗是用来唱的,并且还伴随着不同的音乐。不同的音乐,来自不同的地方,这就产生了不同的风格,或者说不同的“风”。《诗经》中有一百六十篇,是来自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十五个地区,这些地区是那时的诸侯国,所以这些诗就被称作“国风”。比如这个《伐檀》,它来自魏国,就归为“魏风”。

来自各地的音乐被称作“风”,来自周王朝属地的音乐就不能这么叫了,它必须高一个层次,于是就被称作了“雅”。周人认为,天地是不会说话的,有“天聋地哑”之说,但日月在运行,天地在变化,这是神圣的事情,不能轻易触犯,只能模仿临摹,于是就让“雅”来完成此事。让“雅”来把大自然的现象用图画、文字、诗歌描绘、记载下来,形成资料,这就是《诗经》中被称作“雅”的那一百零五首诗的来历。

当然,“雅”还有另一种意思,就是“正统”。周王室认为天下是它的,它的属地音乐就应该是“正统”的“正”,即“正声雅乐”是也。确定了“雅”的内涵,接下来就是要对“雅”进行分类。他们把以较大的现象为描述对象的诗称为“大雅”,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大地山川等。这在《诗经》中有三十一篇。而把较小事物或现象进行描述的诗,称为“小雅”,如花、鸟、虫、鱼之类,这在《诗经》中有七十四篇。

其实,大雅、小雅都是宫廷宴会时的赏曲或朝会时的乐歌。但是根据不同的场合,应该选择不同的音乐。在众多朝臣参加的朝会中,为了显示君主的威严,应该用“大雅”之乐。宫廷宴会,气氛应该宽松,适宜于“小雅”之音。至于在祭祀时,那就更有讲究,“雅”的音乐根本没有资格入场。该采用何种音乐,周王室经过慎重考虑,最后确定在一个“颂”字上。这就是《诗经》中“颂”的由来。周人对“祭祀”这件事非常看重,他们除了敬畏大自然的“威严”,还希望祈求上天保佑、赐福,同时也希望自己的祖宗在暗中为他们使劲,以感天动地,这样就免不了把“祭祀仪式”搞得规模宏大,于是“颂”山川大地,“颂”祖宗十八代的丰功伟业,也就成了必须。《诗经》中的四十篇“颂”,就这样产生了。

今天我要说的不是《诗经》的全部,只说有一个成语,它来自《诗经》的“豳风”,这个成语叫“未雨绸缪”。在“豳风”中有一篇题目叫“鸱鸮”,是这样说的:

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杜,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鸱鸮”是一种类似猫头鹰的鸟,一到晚上,就悄悄出动。当它捕捉到其他鸟时,就兴奋地大叫。它的声音很难听,几乎是怪叫,在沉寂的夜空里,显得很吓人。诗中控诉鸱鸮抓去了小鸟,而小鸟的母亲大鸟却万分悲痛,于是就发出了“或敢侮予”的哀怨!

为了防备鸱鸮的再次来袭,大母鸟在天还没有下雨之前,就“彻彼桑杜,绸缪牖户”,也就是把那些桑树、杜树的根须,都搬来密密缠绕在窗户上,或者门口,让“鸱鸮”这个“天杀的”不能进来。为什么要在下雨之前?因为一旦下雨,就干不成,或者说做起来非常困难。这是一次惨痛的教训后,想出的一条“自卫”办法。这样做的目的是,在灾难还没有到来之前,就先做好预防,以后就不会再遭损失。这就是成语“未雨绸缪”的由来。以前有人说,“未雨绸缪”就是雨还没有到就先准备好雨伞。这个话在道理是对的,但如果把“绸缪”解释为“雨伞”,那就错了。“绸缪”不是雨伞,而是“密密缠绕”的意思。

非洲有一种鸟,居然会编织漂亮的“窝棚”,当地人把它叫“缝纫鸟”。它们的房子,或者说“窝居”,是用嘴从四面八方辛辛苦苦衔来的像针一样的草,然后开始精心编织。奇怪的是,这些鸟大都把自己的“窝房”倒悬在树上,好像是在炫耀自己的伟业。可是,正当他们在各自欣赏自己的力作时,海风突然呼啸而来,把树上的“倒悬窝居”吹得无影无踪。这些缝纫鸟在惊诧之中,飞得无影无踪。待风浪停息后,它们又回到原来的驻地,然后重新开始编织他们的“天堂”。试想,在海边要吹多少次海风?这就意味着他们的工作无休无止。所以著名作家玛拉沁夫看到这种状况时,写过一篇散文,题目叫《缝纫鸟的启示》,指明这种鸟有一种先天的毛病,就是不知道“未雨绸缪”,从而导致它们无穷尽地冤枉劳动,真是可悲可叹!

未雨绸缪,的确是个好办法,它可以确保灾难来临后少受损失。在现实生活中,曾经有那么一句话常挂在我们耳边,那是老人们常唠叨的,即“勤带雨伞,饱带干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再晴,你也要把雨伞带着,因为你不知道天气随时都有可能变化,如果一旦下雨,你就完全保住了衣服不被雨水浸湿,这样就不会感冒。肚子再饱,也得把干粮带着,这不是多余的一件事,因为万一出现什么变故,马上回不了家,你带着的干粮,就能有大用了。这其实就是“未雨绸缪”的具体化。

中国还有一部古书,几乎和《诗经》是同一时代的,它叫《左传》,或者叫《春秋左氏传》。这是一部来自官方的历史记录,而非民间采集,相传是一个叫左丘明的鲁国人所著。书中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的事情,也就是公元前七二二年到公元前四六八年的历史。这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对后来的司马迁写《史记》帮助很大。这部书中记载了当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诸侯国之间的军事摩擦与冲突,后来我们所用的许多成语都是出自《左传》。比如厉兵秣马、一鼓作气、馀勇可贾、天经地义、咫尺天涯、表里山河、退避三舍、外强中干、幸灾乐祸、尔虞我诈、狼子野心、困兽犹斗、风马牛不相及。

《左传》里还有一个成语,这里要特别介绍一下,它是和“未雨绸缪”有密切关系的。这个成语叫“先声夺人”。在《文公七年》中有,宣子曰:“我若受秦,秦则宾也;既不受矣,而复缓师,秦将生心。先人有夺人之心,军之善谋也。”意思是,要压倒敌方,先要在声势上大造舆论,通过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给敌方的心理造成威慑。当然,更多的情况是,在敌方还没有准备好时,你抢先一步占领有利条件以获得主动权,就给敌方造成严重的被动局面,胜利的天平就已经向你倾斜!

这件事情看似容易,做起来还真难。因为平时不“备战”,战时要抢先一步给敌方以威慑,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平时不“备战”,战时只能临阵擦枪,可是已经晚了。敌方是不会给你机会让你去杀他,平时不“备战”,只有失败的命运在等着。要想胜利,这就牵涉到一个“居安思危”的问题,即在平时就要做好“未雨绸缪”的事情,先做到这一点,才能取得战时的主动权。战时如此,其他事情也一样。根据平时我们参加的各种竞赛来看,决胜的机遇只能垂青于有充分准备的人,难道不是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