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能看到的第二天,我会在黎明前起身,看那黑夜转成白昼的动人奇迹,我要怀着敬畏之心去看那太阳唤醒沉睡大地时的壮丽景色。——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凯勒是美国第一位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聋盲人,也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她在两岁时因疾病丧失了视力和听力,但幸运的是,良好的家庭背景让她自幼接受优良的教育。老师安妮·莎莉文在她三岁时成为她的家庭教师,一直陪伴到她大学毕业,出版作品,最终积劳成疾离开人世。
然而,好的家庭环境与好的教师,是她成功路上的两个因素,最重要的还是她自身的性格:坚韧不拔,懂得感恩,敏于感受。
她接受自己的残疾,刻苦学习,将对人世的敏锐感受写在作品中。看看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吧,那对世间美好的期盼渴求,对自己生命的感恩敬畏,多么令人动容!
2.人群是人的坟墓。——王开岭《精神明亮的人》
其实我不大认同所谓的“不合群,做自己。”儒家强调“爱群”,君子在群体中完善自己实现自己。人是不可能脱离群体谈所谓“做自己”的,任何人都离不开群体与他人的观照。
但是,“做自己”也是有道理的,“人群是人的坟墓”,人应该坚持自我,不要在人群中丧失自己的性格原则,而且要有选择地合群。
3.一手独拍,虽疾无声。——《韩非子》
“拍”是为了声音,一只手拍虽然快但没有声音。同样的,一个人走虽然快,但走不远。单方面的力量是微小的,合作才会有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