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解孩子——陈昕育儿学习感悟(一)

前天送老二上兴趣班,和一个同学妈妈聊了一会儿,听她吐槽上初二的大女儿,说周末要睡到快十点钟才起床——还是因为要上补习班,被家长催着起来的。妈妈言语之中全是不满和嫌弃。我想到自己家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的老大,也是深深的感慨和无奈。

巧的是,今天听陈昕老师的育儿课,听到她和郝景芳的对谈,正好就提到了青春期孩子的作息这个问题。她说到,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早睡早起根本不是他们大脑的节奏。让他们九点睡觉就相当于让我们大人五点睡觉一样,其实是很难做到的。

这个真的震惊到了我,居然还有这么一回事儿?孩子晚睡不是因为瞎熬夜吗?不是因为玩电子产品吗?竟然还是因为他们这个发展阶段的问题!

这个解释很有意思,让我好像一瞬间就对那个睡懒觉的大女儿和我儿子有了一种理解和接纳:哦,原来不是你们(好吃)懒(作),是有一定的生理因素的,是需要被理解的。

也再次明白了为什么陈老师的育儿课叫做“从心理解孩子”。理解很重要,理解又如此难做到。因为不是每个人都和陈老师一样是认知心理学博士,并且会专门研究发展心理学。但这个事情又的确很需要重视,因为不理解孩子所处阶段的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能接受他们的一些表现和行为,会引发父母很多的焦虑并可能进一步引发亲子冲突问题。

说到发展阶段,陈老师喜欢举“幼儿社交”的例子。面对孩子比较内向,不擅长和小朋友交往的情况,有的妈妈会很着急,各种鼓励、催促,或者把孩子推出去,希望孩子能培养“应有的”社交能力。但是,陈老师分析到,孩子“能够”社交背后,是一些看不见却很重要的前提,比如在一两岁建立安全感的重要阶段,养育者有没有给到孩子及时的回应,从而帮助孩子建立起对他人、对世界基本的安全感?孩子目前所处的阶段,有没有发展出“他人和我是不同个体”的概念?很可能有的小朋友要到两三岁才会逐渐有这种分别意识,当然有的孩子可能更晚。基础不牢固,孩子的“社交能力”就不会按照大人的设想随随便便发展出来。   

陈老师还描绘了一个很常见(扎心)的场景:家长为了创造“社交环境”,把孩子带到游乐场,往孩子堆里一推,然后催促孩子自己去玩。但实际上,面对陌生的小朋友,面对着混乱的环境和可能存在的人际冲突,孩子不一定能应付得来,更可能会感到压力,反而更加不愿意社交了。另外,有的小朋友是不喜欢社交,但不是不会社交,这种孩子其实就不需要妈妈过度紧张,要允许Ta处在自己舒服的状态中。

陈老师提到的社交焦虑,我有过切身体会。我家之前和大姑姐一家同住,后来分开了也住在同一个小区。老大小时候每天就是和姑姑家的姐姐妹妹在一起。我很着急,一方面,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加上年龄差距导致经常产生冲突,一方面是在角色定位上,儿子似乎一直是姐姐的跟班,这样长期发展下去,肯定不行啊?当时的自己每天都很忧愁。

老二引发的焦虑更加强烈,因为爷爷奶奶带他比较多,两位老人都很宅,所以孩子在小区里几乎没有朋友,只有一个固定玩伴,还不一定经常碰面。我一度很悲哀,感觉他要成为一个只会粘着妈妈,不会交朋友的妈宝了。

可是,几年过去,老大和老二都在自己的班里有了几个玩得比较好的伙伴,老二甚至还在围棋课上结交了一个非常喜欢的同伴,每次下课都要一起疯玩好久。“社交焦虑”似乎已经很久没有困扰过我了。

看到自己曾经的焦虑,看到孩子的不断成长,理解孩子的发展有特定的规律,对自己、对孩子、对家庭都非常重要。希望在育儿道路上,有更多的松弛而非焦虑,更多的滋养而非消耗。此路漫漫,慢慢努力,继续跟着陈老师学习,成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