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宿迁学习平台
从黄河之畔的文明曙光到神州大地的日新月异,信心始终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精神密码。它让我们在绝境中寻得生机,在险途上踏出通途,在重任前挺起脊梁,书写着一个民族不屈的奋进史诗。
艰难面前不低头,信心是穿透迷雾的灯。20世纪60年代末,屠呦呦带领团队投身抗疟研究。他们按照古籍中“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的记载。屠呦呦坚信传统医药藏着破解难题的钥匙,并在笔记本上写下“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如今,当全球每年逾亿患者接受青蒿素治疗时,世界看到的不仅是中国医药的智慧,更是一群科研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信心之光。
艰险面前不退缩,信心是踏平险滩的舟。2008年9月27日,翟志刚身着中国舱外航天服,迈向太空的那一刻,轨道舱突然传来“火灾警报”。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从未有过的险情,生死就在瞬间。但他脑海里闪过的,是无数科研人员“一定要让中国航天员走出舱门”的誓言。“我已出舱,感觉良好!”这简短的话语背后,是翟志刚对中国航天技术的绝对信心。他按计划完成舱外活动,让五星红旗首次在太空飘扬。这份信心,让中国航天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上,敢闯别人没闯过的路。
重任面前不懈怠,信心是托举未来的肩膀。在云南华坪大山深处,张桂梅看着女孩们因贫困而失学,立下“让大山里的女孩能读书”的誓言。创办女高之初,她走遍村寨劝学,被人当成骗子;经费短缺时,她把治病的钱省下来买课本;一身病痛缠身后,她说“有一口气发一口气的光,要够照亮这帮孩子,我坚持着”。15年来,20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考入大学。她的信心,不是空想的豪情,而是“让教育改变命运”的执着,是对“一个都不能少”的坚守,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上,写下最动人的注脚。
从实验室的微光到太空的红旗,从大山的课堂到广袤的田野,信心始终是中国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让我们在艰难时不低头,因为相信“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艰险时不退缩,因为笃定“狭路相逢勇者胜”;在重任时不懈怠,因为深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在新的历史起点,让我们以信心为笔,蘸取时代的墨,在民族复兴的画卷上,继续书写属于中国的壮丽篇章。这信心,终将照亮前路,抵达梦想的彼岸。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胡凯旋 王宇 陆艳 张添诚 宋德生
总平台审核编辑:崔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