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帮赵周老师的碎片信息学习方法,很有实践指导意义,学习如何从碎片化信息中快速提炼成适用于自己的知识。
信息本身并没有意义,而是要挖掘信息背后的知识,最好是能解决一系列相关问题的知识。应该具备分析与整理信息的能力,把碎片化信息加工出对自己有价值的上下文。反求诸己,给信息添加上下文, 这就需要我们对某个信息或知识进行全面解码,知道这个知识适用的范围和情境,所以,就要追问信息的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
看到一个信息,第一步不是要看这个信息是什么意思,而是要先问这个信息对我重要不重要,这样就可以避免至少50%的时间浪费。如果重要,就尝试用自己的话重述这个信息讲的是什么。
第二步,追问前因后果,四类问题:
“前”(前车可鉴):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或知识的?为什么这件事对我很重要?
“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后”(以观后效):按照这些信息做后会怎样,对我有什么价值好处?
“果”(自食其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
第三步,追问适用边界,四类问题:
“适”(适得其反):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观点的实例?
“用”(使用条件):要这样做,得具备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边”(旁敲边鼓):从前有没有类似的(或看起来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领域/行业/作者如何看待类似问题?
“界”(楚河汉界):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那里?
并不是每一个信息都必须从这8个角度去深挖,在深挖的过程中,即是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又是对有用的信息加上“装备”,变成日后可以应用的一个知识点。
有效的阅读可以找出当时自己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阅读时甚至不用读完整本书,可以选择不重要或者当时用不上的部分快速浏览或跳过。只重点阅读拆解书中需要的部分。1、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 2.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问自己同样的事情,我当初是怎么做的,发生了什么,反思过往。 3.以后我要怎么应用,以后再遇到同样的事情,我该如何运用这个知识。怎么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