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母校是一座百年老校,1994年刚念一年级时还是中心小学,教学楼墙壁刷着上白下绿的涂料,一副老式模样。
那会儿学校教学楼后头一直建有一个校办厂,生产并包装各种生活用品,一条龙服务。曾经见过工人们流水线做香皂,粉的、黄的、白的三色,制好的香皂从流水线机器上缓缓移动,落入纸板箱,这样的循环能看一整个下午——如此新奇有趣。同班的一位男同学就属于这厂子的职工子女,住在学校月牙门后的职工宿舍里。
我家离学校也特别近,可以说比邻而居,大院二楼公用的大阳台就建在操场的南角,高高的,以至于有时候做早操,一抬头可以看见我妈在阳台上晒被子,藤拍“啪啪”闷响,怪吓人的。
其实大部分学校里的学生都住在附近,所谓“学区”。以前没有学区房的概念,打小住哪儿就上哪所小学,不大会刻意为此搬迁。所以家长们即是老街坊,彼此熟悉得很——更甭提学校的校长了,学校门口的沿街居民,谁都认得他,而谁家是谁,校长也晓得个大概。
校长先生姓张,四十来岁的中年人。“左撇子”这个词就是从他那开始知晓的。校长蹬自行车时腿都从右边跨上去,曾有六年级大孩子悄悄模仿过,摔了个四脚朝天。关于他的相貌已记得模糊,印象里,最深刻的是他鼻梁上架着的一副大眼镜,两枚玻璃镜片在阳光下会反光,永远看不清背后的表情似的,让我们这群小孩儿有些畏惧。那些年,公共场所还没提倡禁烟,张校长没事爱在操场边抽两口,烟雾缭绕间,看起来更严肃了。校园内外,偶尔遇见,学生们都会乖乖喊一声:“张校长好。”校长也是淡淡地“嗯”一声,从未见他笑过。所以,我们玩闹从来都不让张校长看见,生怕他向家长告状,回家吃不了兜着走。
一年级还挺贪玩的。双休日写完功课,学校是很理想的游乐场所,大门敞开,里头有单双杠、篮球架、沙坑,还有年纪相仿的职工子女……不过,住校外的小伙伴们进校门都习惯猫腰“溜”进去,那是自打认识校长以来的传统。我们充分相信,一旦让门卫师傅发现,校长一定会毫不犹豫将我们赶走。门卫师傅总称我们为“捣乱大王”,说是校长给取的——你看不是?心里不禁犯嘀咕:哪里捣乱了,我们也就是喜欢去学校各处角落探索探索罢了。
好在门卫师傅还是和颜悦色的。有一回,以对门理发店家小姐姐为首,我们这些小屁孩儿排成一排屏息凝神藏在幼儿园教室的桌子底下,想捉弄一下师傅,一下子被他逮了个正着,看他表情明明想笑,却故意板起脸,说:“快出去!不然把你 们锁起来,让校长送你们回家。”
我们相互吐了吐舌头,朝师傅扮个鬼脸,一哄而散。
傍晚关大门之前,我们溜出校门去,听到动静,师傅扬着手冲着窗口喊:“捣乱分子,明天再来就告诉校长!”回回如此。
转眼,一年级的暑假来临,美好生活即将开始。可是,校长三天两头就在学校值班。好吧,那可要多加小心了。
七月的一天,午后两三点,大太阳高高悬挂在空中,知了们不停地喊着:“热啊,热!”嗓子都哑了。这样的气温让人昏昏欲睡。妈妈犯困,早就开了小风扇休息去了。而被散养惯的孩子是讨厌睡眠的,何况今天我还有一项激动人心的活动——图书馆探险。
这是前一天和学校那位职工之子的约定。
同学名燕青,和《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之一同名,听上去颇有侠客气质。他个子不高,精瘦,身形矫捷。
来到学校,瞄了一眼校长办公室,天助咱也,张校长不在。
学校图书馆一共四层半。小时候到处是平房,这高耸的楼房无疑是诱惑,引得我们前往。
燕小青挤着他那小眼睛悄悄告诉过我,楼的顶层可是别有洞天,没什么人知道的——说这话时他嘴角带一抹神秘的微笑。
爬楼快乐而激动。燕小青勇敢,在前探路,我“噔噔噔”在后头跟着,他连忙回头竖起食指比划说:“嘘——”
随着楼层越来越高,楼道环境越来越暗,仅听得见我们的心跳声“咚咚咚”。自己胆子是不小,却也实在怕楼梯边哪扇门突然打开,走出一位目光炯炯的老师来。
悬着一颗心终于到四楼,还有半层阁楼,门是虚掩着的。阁楼里没什么光线,黑乎乎的一片。燕小青说这些天不知为什么会开着,原本一直都锁住的。
“你敢推吗?”他问我,有点儿得意。
“算了,还是你开吧。”我不由得向后退了好几步,生怕屋内有恶犬似的。
“这有什么!”他倒是爽快,一下子把门拉开了。不愧是与豪杰同名。
门内并无恶犬,就一套旧桌椅和几只破箱子。
“嘁!这有什么稀奇的,吓我一跳!行了,我们走吧。”看完究竟,我转身想要下楼。
燕小青压低嗓门喊我:“喂,等等!你来看!”
我一回头,见他竟变戏法似的手中多了一根一米来长的竹竿子,在使劲顶天花板。顶着顶着,“喀啦!”屋顶似乎有动静。紧接着,天花板中央露出了一道口子,小阁楼里瞬间天光大亮。
“哇!”我很佩服他,“怎么弄的?”
燕小青笑得特别自豪:“哈哈!我早就来探过了,这是个盖了大瓦片的天窗。好像可以上去。”
“真的假的?”
“真的!”他认真极了,“上次我亲眼看见有人在上面走过。”
要够到天窗是非常容易的,阁楼很矮,一张大桌子可以解决所有问题。我们甚至怀疑这桌子是专门用来钻天窗的。
一切水到渠成。
当我们使劲儿推开三两张瓦片爬上去的时候,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喜到了。这上面并不是盖满瓦片的斜坡顶,而是一个黑黝黝的长方形的小天台!也就在天窗那里掩几片宽瓦而已。我们环顾四周,风景简直动人:东边成排的灰墙民房尽收眼底,可以眺望到那纵横如迷宫般的小巷子,有居民骑着自行车,穿巷而过,好似在走棋子;往南是我们自小生活的街道,狭长地伸向远方,天气炎热,也还热闹,偶听得熟悉的人声,不敢高调地露面观瞧;至于北边,一直向往着爬到顶层看一看的高塔就那么矗立在眼前,显得更加宏伟庄严。在此之前,我登过最高处便是院儿里的大晒台,这样的感受无疑是冲击视觉与心灵的。
也许是高处更凉快些,又也许是因心情愉悦浑然忘我,一头大汗,满身暑热顿时被扫了个干干净净。
燕小青也没来过,他高兴地绕圈跑起来!
“哈哈哈!这地方很棒吧!”他笑着喊。
我拼命点头。
他跑累了,我看累了,我们靠在半人高的围墙边歇歇,低头俯瞰,操场、升旗台、教学楼……学校的全貌一览无余。为了瞧得更真切,燕小青还爬上了防护墙,蹲在上头,两臂抱着膝盖,一脸惬意。
天空蓝得能透出水来,几朵白云飘呀飘呀。树头知了唱几声,歇一会儿,再唱几声。
真是自由自在的生活啊!我们似乎是忘了自己身在学校图书馆屋顶上了。
就在这时,燕小青突然嘟囔了一句:“啊哟!”然后,一个飞身跳下来。
正待问他为什么,我蓦地也感受到了来自操场西南角校长办公室的“杀气”。窗玻璃落了灰,依稀可见校长一边抽着烟,一边拿起了电话听筒,那厚厚的玻璃镜片儿正对着楼顶的方向。也不知是不是阳光照的,镜片格外闪亮。
要命!
“怎么办?”我也蹲下来了,着急地问燕小青。
“没办法。”燕小青干脆站起来,拍拍衣服,拖着塑料拖鞋,平静地说了一句:“下楼,回家挨揍。”——真像个勇士。我知道他实际上怕得很,要不怎么下楼费了那么半天呢?
一楼图书馆入口,门卫师傅和张校长已一脸严肃地守候好。不用多说,我和燕小青耷拉着脑袋尾随校长去办公室等候狂风暴雨。师傅则拿着钥匙进了图书馆。
“简直无法无天!一爬还爬到屋面上去了!看你们妈妈怎么收拾你们!”
我们站在校长室束手无策,不知道该说什么。
燕小青的妈妈最先气冲冲走进来,“张校长,我家儿子又让您操心了,我马上回家管教!”阿姨二话不说拎着他的耳朵就出门了。他的结局是一定能料到的,没有例外的一顿胖揍。
我好些,被我妈领回家,手持藤拍对我进行一个钟头的安全教育,所幸没把我当被子,只是文罚,练了三页大字。
张校长是什么时候知道我们家里的电话号码的呢?我心里考虑得更多的是这个。哼,小题大做,那么凶干什么?
因为这事儿,我们对校长的成见更深了。
紧闭关不了几天,看爸妈都淡忘了此事,我和大院里的其他孩子又开始猫着溜进了学校了。学校早上开大门,傍晚关闭,每天如此。不过,再去,图书馆锁了,大礼堂锁了,幼儿园也锁了,唯独体育器材室没锁,只是轻轻掩着,我们悄悄取了体育器材到僻静处玩,危险的事儿是再不敢再做的了。憋了几天,玩忘了时间。门卫师傅便寻到学校各个角落,把我们一个个捉齐了,赶我们回家:“捣乱分子,快回家吃晚饭!”
我们脸红地手里拿着球,拿着呼啦圈,拿着接力棒。
“叔叔,这是器材室的。”
“哦,放回去吧。校长讲,以后拿的辰光事先讲一声。”
从此,去学校玩成了一件光明正大的事儿,我们会笑嘻嘻地和门卫师傅说“叔叔好”;见在校办公的张校长,不管他笑不笑,我们笑眯眯的“校长好”也少不了。
然后,好事似乎多起来了——有六年级的值班老师教我们打羽毛球;还吃到了班主任姜老师给的甜桔子。 一晃两年。 96年,居住有七八年的大院拆迁,老街整治,学校附近门堂子里的孩子们陆续搬走。我住到离学校有好一段路程的新家里。自己的皮性子呢,随着年级升高也总算消停了一些,把部分注意力转移到了广播节目和课外书上。
97年,我升四年级。我们的中心小学正式改名为实验小学。整个学校在一个暑假被“叮叮当当”整修、扩建得焕然一新,让我坐进整洁、明亮而十分宽敞的教室,聆听年轻的新班主任老师的教诲。校长也是新的,张校长不知何时被调走了(96年还是97年?),没什么声息。校办厂在扩建前就已解散,燕青同学一家早早搬离了学校,周末没再看见他在校园捏着他妈妈做的叶子韭菜包到处逛了。然后,我也没有再在周末去学校玩耍,同学邀约,地点换成了大家的居民小区。
一切都是新的。社会开始了飞一般的发展道路,我的童年开始另一个阶段的记忆。而关于这位张校长,脑海里也就仅存这些往事的残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