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自己也曾被卡在自我指责的黑洞中好久。读心理学,在“自我设限”的那一课,我在本子上列了一下自己深以为耻、不愿意提起的事情,大概有30 件。那一瞬,我明白自己为什么充满了疲惫感,其实是被失败和自我指责吓破了胆。人为什么会抱怨,或者自我指责?因为没有达到自身期望,又无力改变现状。
2.福格教授是“行为设计学”鼻祖,斯坦福大学行为设计实验室创始人,深入研究人类行为超过20 年,提出了著名的福格行为模型:B= MAP(如图P- 1 所示)
B行为 =发生于
M动机&A能力&P提示
同时出现的时候
3.我们容易把情绪点锁在“达不到期望”的那个点上,但是现在,请先把这个“点”画在纸张的中央,并且不要沉浸于此,而要侧重于思考有哪些行动可以通向它,越多越好。这是发散。收敛,则以实现愿望的效果强弱,以及自己容易做到还是难以做到为思考框架。把发散想出的所有行为置入图P- 2 中合适的位置,最终就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行为,找到自己能开始行动的那个小台阶。
4.福格教授的“珍珠习惯”提议非常智慧。以他自己的一个小实践为例,福格教授睡眠不好,经常被半夜启动的空调吵醒。与其每次被吵醒后都烦躁地抱怨,不如设计出一个习惯——每次被吵醒后,就冥想放松。于是,他收获了一个明确的冥想放松时间段。最后,他甚至觉得被吵醒然后冥想、放松,还挺幸福。
对于那些确定会发生的刺激,建立一个习惯来“包裹”它,久而久之,也许你会得到一串生活的珍珠。
5.例如,它们强调了重复的重要性,指出坚持一个行为66 天就能形成一个习惯,这是不正确的。并没有研究结果显示重复能够创造习惯,这两者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
6.在个人生活中,我一直在与压力、睡眠不足、亚健康做斗争。于是,我求助于自己的行为模型,我发现如果让一个习惯超级容易做,那么养成这个习惯就不需要太多的动力。
7.人们通常认为培养习惯应该一步到位,养成最好的那个习惯,并坚持下去,但我知道这行不通。所以,我决定养成一个非常微小的习惯,比如涂一滴防晒霜、上完厕所后做一两个俯卧撑、刷完牙后用牙线清洁一颗牙齿。我发现这些习惯在我的生活中是非常可靠的。在练习和修改这个方法的过程中,我可以很快、很容易地养成习惯。我在斯坦福大学教过一门这方面的课程——“健康习惯课”,我让学生们在各自的生活中养成健康习惯——非常微小的健康习惯,这个方法对他们来说很有效,而这次的成功也激励我继续下去。那个学年一结束,我就在Facebook 上宣布我找到了一种培养习惯的新方法——微习惯。
8.在人们“想做”和实际“去做”之间存在一道鸿沟。“想做”与“去做”之间的脱节曾被归咎于很多事物,但很多人都认为是自己的问题。“都是你的错!你应该加强锻炼,但你却没有这样做。你太丢人了!”这样的思想观念已经在他们的内心中根深蒂固。对此,我想告诉你:这不是你的错。做出积极的改变也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困难。
9.很多人都认为,如果没能提高效率、减轻体重或定期锻炼,那一定是自己的问题。如果我们能更努力一些,可能就不会失败了。如果我们能严格地遵循计划或者能够说到做到,就能取得成功了。我们只需要努力做得更好就行了,没错吧?不,不是这样的。问题并不在于我们自身,而在于我们为做出改变所采取的方法。这是一个设计问题,而不是个人缺点的问题。
10.要想设计出成功的习惯并改变自身行为,你需要做到3 件事:· 停止自我批评;· 把你的愿望拆解成微行为;· 将每一次错误当成是一种新发现,并利用它们不断改进。
我发现能带来持久改变的只有3件事:经历顿悟、改变环境、从细微之处着手改变自身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