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六年,立春。
自大夏启帝统一九州之后,每年的立春日都要举行一场盛大的春祭大典,用以追思先贤、祷祝上苍,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依照惯例,每年的春祭大典上都有九州各部族的首领前来祭祀。
帝都旬阳,洛水之滨,春风如水。
春祭的祭台高达数丈,台上是太康帝及其亲信近臣,台下是数百名九州各部族的来使。太康帝站在高台上,遥望着台下攒动的人头,思绪飞扬。
年少的太康每年都会和兄弟们站在这高高的台前,不情愿的参加着一年一度的春祭大典。在他看来,追思先烈如此大费周章,实不可取。况且天行有常,四时有序,农耕气候之便,即便是再虔诚的祈祷,也是万万求不来的。
如今九州初定,人心未定,他想不明白,英明睿智如父亲,为何每年都要举行春祭,犯这劳民伤财之举。但是当他听到台下诸侯使臣歌功颂德,心中又不由得升起些许得意。
然而令他诧异的是,父亲对这些溢美之词表现得极为不耐。他想起父亲对自己说,华美的言语不过是迷惑听者的手段,真正的目的却潜藏在看不见的低方。正如同宝剑再美,终是杀人利器,即便装饰最璀璨的宝石,也掩盖不了锋芒。
许多年后的今天,太康帝早已承袭帝位,站在了父亲当年的位置上,俯瞰这台下的群臣,听着他们熟练的辞藻,却再也难以找回当初的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