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就藏于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中。
也许是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句话,这就是平凡中的伟大。
聪明的父母会抓住每一个细节,教会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
一对父子在拐角处碰见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
子:爸爸,他是一个乞丐。
父:对的,他生活很贫困。
子:他看起来很可怜,我们能帮助他吗?
父:你好好读书,就能改变像他一样的弱势群体。
儿子在那一刻感受前所未有的重担,是责任,是自豪,原来读书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帮助他人。
感悟:如果你的孩子看见一个乞丐,你会怎么说呢?会不会说“你不好好读书,以后就会跟他一样”。
看的角度不同,给孩子的教育也不同,前者会让孩子有责任感,后者会让孩子沮丧。
5岁的儿子,走路不小心被一块石头绊倒了,大哭。
父:宝贝怎么了?
子哭着指着石头,眼泪汪汪。
父:是不是你踩着石头,没踩稳摔了?
儿子点头。
父:不哭,我们来帮石头揉揉好吗?它也很疼,你踩着它了。
儿子停止哭泣,摸摸石头,就像在安抚一个小动物,动作轻柔。
从此,他知道了即使是一个石头也会疼,他懂得了善良和包容。
感悟:大部分的家长会说“不哭,我帮你打它”,说完就把石头踢的远远的,看似合理,但其实会让孩子形成受害者心理,从此推卸责任。
深秋,一对父子经过一条小河,小河清澈无比,儿子想要游泳。
子:爸爸,我想游泳。
父:可以啊,但是我们得先回家换衣服,不然这衣服怎么下水?
子:那我们赶紧回去换衣服吧。
回到家,两人在换衣服。
父:你有没有感觉有点冷。
子:是有点冷呢,天气变凉了。
父:那你还想去游泳吗?我有点怕冷。
子:那算了吧,下次天热的时候去吧。
此后,孩子学会了三思而后行,做事不能一头热。
感悟:孩子是你越禁止他不做什么,他偏要做什么,因为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
堵永远不如疏的效果好,学习如此,游戏更是如此。
一位爸爸很有钱,儿子很自豪。
子:爸爸,你有钱吗?
父:对的,我很有钱,我也不想骗你。
子:那我是你儿子,是不是我也很有钱?
父:这是我的钱,不是你的钱。
子:那我为什么还能花你的钱,你还要给我买玩具,买衣服,我想买什么你都会满足我呢?
父:在你没有能力挣钱时,我是尽责任照顾你,等你独立了,就要自己挣钱;到时候你挣多挣少跟我没关系,正如我的钱也不是你的钱。
儿子终于知道,爸爸的钱不是白来的,想要有钱需要自己去挣。
感悟:不在孩子面前刻意哭穷,更不在孩子面前炫富,这才是正确的价值观,给他钱很容易,但教他正确认识钱却很难。
开学,爸爸送儿子去上学,儿子满脸的不情愿。
子:爸爸,我为什么要读书啊?有很多不读书的人照样过得很好啊。
父:读书不是为了生活,而是让自己有更多的可能性。
子:不太明白,你能仔细说说吗?
父:小学毕业的人可以去工地打工,不需要任何技术。
初中毕业的可以做一些机械性的操作。
高中毕业的可以学习一些机械修理的操作,知识接受的更多。
大学毕业的可以设计高楼大厦、铁路桥梁。
如果他硕士博士毕业,就可以创造出一些我们原来没有的东西。
所以努力读书是为了让自己有无限可能。
自此,儿子心里开始对为什么要努力读书有了更深的认识。
感悟:孩子都会有厌学情绪,如何让他们明白读书的道理,与其苦口婆心的劝说,不如讲个具体的例子,更让他印象深刻。
一位父亲习惯每天工作前,到酒馆喝上一杯酒。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他依然在吻别了妻儿后,又径直走向酒馆。
刚走到门口,发现儿子在后面。
父:你怎么来了?而且你怎么知道我来这了?
子:你看那脚印,我踩着你的脚印来的。
儿子的话使他为之一震,从那天起,他再也没去喝酒了,也改掉了其他的坏习惯。
生活中不仅是父母教育孩子,孩子更能教育父母,
感悟:我们能发现父母什么样,孩子就是什么样。记住,当你形成一个坏习惯时,想想你的孩子会不会学你。
儿子考了倒数第一,爸爸心里有点着急。
子:爸爸,我这次考了倒数第一。
父:太好了,你不用担心有人超过你了。
儿子对爸爸的不责怪充满感激,心里暗暗决定下次一定好好考。
第二次,考了倒数第十。
子:爸爸,我这次进步了,考了倒数第十。
父:哇,你太厉害了,现在只离第十名只差几名而已。
受到爸爸鼓舞的儿子,信心满满。
第三次,儿子考进了前十。
子:爸爸,你看,我这次进了前十,很厉害吧。
父:我真没想到你能考这么好,你的付出终于有收获了。
鼓励比批评效果来的更好。
感悟:批评孩子很简单,既让自己发泄不满,还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是伤害也不可避免;唯有鼓励,才对孩子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无处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