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很不喜欢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勃兰兑斯的《人生》这篇课文。
第一遍看它,没看懂;第二遍看它,不明白;第三次看它,我决定放弃。于是,这篇课文教了好多年,都在稀里糊涂、马马虎虎中度过。有时候,甚至漏掉了这篇文章不讲了,让学生自己去看。
可是,今年这一次,我不想再错过。因为,初中语文的全新改版,换成了统一的部编教材,明年,我可能就没有机会再教这篇课文了,真是会有点遗憾的!为了不留遗憾,我今年要好好的研读一番,给学生好好讲讲这篇课文。
于是,我静下心来,开始细读这篇文章。读着读着,我就发现,它并非如我想像的那么难以理解,那么难以捉摸,而是对人生的阐释特别明了,特别清晰,特别恰切!
那为何这么多年我都以那样的一种眼光去看待它呢?
仔细分析下来,原来是畏难情绪惹得祸。在我去读它之前,我内心已经下了定论:这篇文章很难懂,我是很难读懂它的。结果这样的暗示,导致自己没能去细细研究,先已经否定了自己,所以即使读了一遍,也没有去深入思考。
畏难情绪害死人呀!
细读发现,这篇课文也很好懂,只不过,我们被个别难懂的句子吓住了。仔细读完之后,你就发现课文《人生》的主题思想 :课文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角度视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珍爱及让一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第一种比喻“高塔”适用于世界上所有人,说得是人的生命历程。“它至多不过有一百来级。”这不正像人类的寿命,大概一百来年吗?每一级台阶就是人的生命的一年。“如果一个人一旦达到它的顶端,就会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但是任何人都很难从那样的高度摔下来。”这句话在向我们表明,一个人会老,会死去,但能够活到最高峰――一百多岁的人寥寥无几。
“如果他达到注定的某一级,预先他并不知道是哪一级,阶梯就从他的脚下消失,好像它是陷阱的盖板,而他也就消失了。只是他并不知道那是第二十级或是第六十三级,或是另外的哪一级;他所确实知道的是,阶梯中的某一级一定会从他的脚下消失。”实际上,这段话说的是,谁也无法预知自己的生命可惜有多长,很可能在我们没有预知时,就突然消失了。就如一句话所说“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因此,我们是不是应该珍惜当下,做好当下,让人生不留遗憾呢?人生那么短暂,哪还有时间去抱怨、去浪费,去做一些无聊的事。我们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让人生过得更有价值和意义。
突然发现,勃兰兑斯对人生看得太透彻了,他读懂了人生的本质。每个人都会走向人生的终点,只是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会在哪一天消失,既有科学性,又有未知性。
“地洞”“广阔领域”“工场”则分别写了世界上的三种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的人。挖掘“地洞”的人“渴望去探索许多世纪以来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在迷宫般的坑道中探索道路,指导或是了解或是参与地下深处的工作,并乐此不疲”这是指那些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像居里夫人、阿基米德、爱迪生等,为了探索未知的东西,他们一生都在努力,乐此不疲,兢兢业业。这不就是那些科学家吗?
再说第三种人“广阔领域的人”。这种人,他们是“永远感到饥渴的人,渴望着征服的人”;他们“专注于攫取更多的领地,得到更宽阔的视野,更充分的经验,更多地控制人和事物。军事远征诱惑着他们,而权力就是他们的乐趣”;他们“爱冒险,爱生活,爱争斗,精力充沛,头脑活跃,无论他们多么年老,到死也是年轻的”。这种人不正好指代那些政治家吗?比如曹操、拿破仑、斯大林、秦始皇等。
第四种人是“在工场”劳作的人,他们“在这个工场中是如此自在,终其一生,他们就在那里工作,每天都能得到增益。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变老了。”这就是普通的劳苦大众,他们是普通的劳动者,在自己的岗位上平平凡凡,兢兢业业,做好自己分内的事,然后终其一生。他们的一生是平凡的,是没有大的起伏的人生。比如工人、农民、所有平凡的劳动者。我们大多数人不就是再这个工场中平凡度过一生吗?但,这有什么不好呢,无怨无悔、问心无愧度过一生,不就是活着的意义吗?
写得多好呀!勃兰兑斯不但读懂了人生,更读透了人生,值得我们如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