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8点半左右,班里的一位家长说孩子找不到了,让我在群里问问孩子在谁家,让孩子赶紧回家。我挺好奇的,(因为她也在群里,一问不就行了吗?)我忍不住问:怎么了?家长说:孩子上在别人家房顶上摘樱桃吃,孩子的爸爸看见了了,为了教育他,他爸就狠狠地凑了他一顿。孩子哭着走了,现在也不知道在哪?
你们把孩子打的怎样?
反正打的挺狠的。
我在群里发了信息:我那位同学见到***同学了,请回复,家里人急找。
一连发了好几条。群里陆陆续续问孩子怎样了?回家没?(自己躺在床上不停地支配者手机,等待着孩子的消息。)
十一点时,家长说孩子在村子东边的草堆里找到了,我这才放下一颗心睡下。
不难想到此刻孩子是多么的伤心啊!宁肯躺在草堆里睡,也不愿意回家。这个曾经熟悉的家真的不想回吗?
今天早上到学校,我问孩子昨天的情况?(孩子昨天在邻居家睡,不愿回家)孩子的眼泪汩汩往下流。
我说孩子打的地方还疼吗?孩子摇头。孩子静下来后才说:他不是不想回家,只是不敢回家,怕再挨打。我表示理解,并负责跟你的家人谈谈。
中午,跟家长谈话,问昨天睡的怎样?平时孩子怎样?家长竟说了十几条孩子生活中的难得。知道了孩子也有他的道理与难处。每个人都想更好,相信经过这次他们都有所成长。
看了董老师写的,借过来了:其实犯错是一种心理需要,孩子小时候犯一些错误,通过犯错来确知与外界和他人的关系,可以获得对犯错的“免疫",人类的孩子和哺乳动物小时候一样,要在游戏中演攻击与防御,残忍与仁慈,捕获与逃避、才能获得生存的能力。小时候未曾体验的东西,长大后就欠了债,内心总有些不安宁,有时会以冲动般的行为或变样的举动来实现那些未竟的“事业”。
犯错是孩子的权利,是孩子成长的资源。小错不断,大错不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