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须长叹认知短,理性学习可破局

“突破一切认知局限",这一对求知寻根问底的观念,诚然已贯穿华夏文明千年。从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对自己的狠劲,到宋濂"手自笔录”对知识的勤求甚解,攻克学习中任何细小的微末之处,获得所有认知,似为一种思维定式。

然而,当你我当真于求知途中偶遇求知所不能及时,是否意味着对“超出认知”的抵触呢?诚然,当所谓“认知局限”降临,暂时的"缓兵"并非抵触,于明智地接受与理性的学习中,我们方能刷新认知,增益己所不能。

强行接受,非所谓攻克“超出认知"者。

强行采纳的结果往往不是思维面的拓宽与新知成功的获取,而是在困惑迷茫中自欺欺人的一无所获。正如古人云,“求知也若此,不若无知也。”不加理解的学习打不开真正理解领悟后柳暗花明的境地,孔夫子所谓”学而不思则罔”即阐释着一种“为了学习而学习"后所感到的迷茫困惑而无所适从。因此,与其怀有满腹疑虑地表面接受,不如坦然看待目前的确所不理解的事物。

暂缓接受,亦非所谓抵触“超出认知"者。

苏东坡有言, "予续书,不求甚解。"此话虽不中听,但确是在我们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没有人能保证在遇到己所不知时乘风破浪地领会,亦没有人敢说自己能够对于一切“认知局限”均所向披靡。学习,抑或是接受新事物时的“缓兵之计”,绝非一种对于困难的主动退缩与避让,而是一种以逸待旁的高明,一种寻觅更佳时机节点的蓄势待发。毕竟,当你我有一天重整旗鼓,改变心态再度细察时,认知局限兴许自然迎刃而解。

理性学习,诚乃突破“超出认知者"之至道。

李敬泽先生在其演讲中提出了“理性接纳”的概念,于我们的学习中亦可谓不易之论。当某一个知识点难以攻克,某一种新事物难以立即接受时,一味的死磕往往只会空耗时间与精力;而“放一放"“等一等”这些“为人不齿”的做法,却恰是理性学习之要义。所谓理性,便是知己知彼,置自知之明于埋头苦干之上,通过暂时的缓兵、短期的停暂给自己重整旗鼓的机会,同时也相当于给自己以新面貌从而增大获得崭新认知的可能。

诚哉斯言,“理性学习”相较于一味的"理头苦干"于各种“认知局限中更具非凡的可适应性。你我皆应学习苏轼,有所甚求,亦有所"缓兵”,于理性可调的学习节奏中赋予自己获得全新认知的无限可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