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生,工作200↓天,智能化送给人类的礼物[2]
第一节:创新的方向与自锁的形成
1、 创新存在的三个方向与自锁形成的原因
地球并不向人类收取任何费用,从整个社会角度看,所有成本只有一个,那就是人力成本[注:资本&资产&技术等是过去形成的人力成本]。
在市场经济之中,
供给的主体收入:营收=利润+工资
消费的主体收入:工资
因此,工资<营收
这是一个天然的不等式,造成的必然结果是消费能力递减。因此,传统市场经济是一种天然的自衰减的经济。奴隶、封建社会主要通过“权力”来调动社会资源,以牺牲市场经济比重的办法,来降低市场自衰减对社会的冲击,提高社会的稳定性。
在农业社会,未纳入市场体系的剩余产出-储蓄,成为激活市场循环的钥匙,使市场由不平衡变为平衡。因此,我们需要引入一个全新的变量,那就是广义储蓄(以下简称:储蓄)。引入储蓄之后,市场供求开始平衡:需求(买方)等于储蓄加工资;供给(卖方)等于利润加工资。用公式表达:
需求=储蓄+工资;
供给=利润+工资;
综合以上两个等式,我们可以获得以下等式,
储蓄=利润,
这一等式说明:储蓄与利润是双向转化的,但整体看储蓄向利润(资本或资产)转化的速率要高于利润向储蓄转化的速度。
即,储蓄→利润
在农业社会,这一等式中的储蓄并非是指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现金储蓄,而是指包括土地、资源、商品和货币等所有货币等价物。储蓄向利润的转化速率更高,因此,土地、资源和货币等自然集中、形成垄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微观角度看,土地、资源和社会产出是有限的,而人、牲畜、工具之间的劳动存在交叉可替代部分,随着土地资源、资金的集中,地主会倾向于越来越多的使用自身勤劳、牲畜和工具等低成本、高效率单元,来替代长工、短工等“高成本”单元使用数量与频率。这种替代随着时间的积累,流民自然产生,并持续增加。在这一内在逻辑作用下,尽管农业社会以自给自足为主,但其运行的内在机理却和资本主义市场没有差别,危机的形成周期虽然缓慢,但却无法避免,这一推导结果已经被历史发展所证明。
除了非市场经济部分输出的微量储蓄,储蓄还存在于以下三个方向,分别是地理方向、产业方向和未来方向。为了获得“储蓄”,市场会自然向以下三个方向持续扩张,创新因此激活。地理大发现激活了地理方向;工业革命激活了产业方向;二战后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美元与黄金脱钩)激活了透支未来方向。
地理方向:外部储蓄是激活本地市场的润滑剂,使“储蓄→利润”循环发生,典型案例有完成地理法大发现的葡、西和海上马车夫荷兰。但外部储蓄并非万能良药,当地理扩张完成,会对创新形成自锁。自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在“储蓄→利润”模型作用之下,资本规模是一个恒增值,其收益要求同样是一个恒增值。因此,社会总营收=资本收益↑+利润+工资。资本收益要求恒增的结果必然带来供给企业生产收益由正转负,员工净收益由正转负,这在数学上锁死社会供给持续增长的路径,社会效率因此进入递减的循环,创新因此被锁死。
(2)外部低效市场同样面临“工资<营收”,市场自衰减的难题,外部可支配储蓄的规模同样是有限的,因此,低效率的外部市场在高效率的本地供给冲击下,更容易陷入储蓄枯竭的难题,率先进入破产周期。
(3)外地市场破产使本地市场出口锐减,社会总营收下降,则:社会总营收↓=资本收益↑+利润+工资,加速本地企业破产和失业发生。产业迁移自然发生,而已经陷入破产的外地市场刚好是产业迁移的方向,那里有廉价资源和劳动力。
(4)本地以输出商品换取外部储蓄,会引发外部模仿创新,在外地市场模仿过程中,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客观条件不同而自然产生新的(N+1)创新效应。因此,边缘的创新能力超越原中心存在逻辑上的必然性。
例,以苏美尔人为中心市场,由于其冶炼铜工艺更加纯熟,依靠青铜制品获利,所以,其控制火的温度十分精确,这自然锁死了冶炼出铁的可能,而边缘市场(赫梯人),由于条件更差,技术更差,控制能力更弱,对火候的掌握能力更差,对矿产识别能力更弱,反而更容易打开了冶炼出铁的路径。数学主导客观无矛盾决定:以上四个原因具有一致性。中心市场的上升周期(0-W)刚好与边缘市场的破产周期(W-0)相重合,中心市场的下降周期(W-0)又会与边缘市场的上升周期(0-W)重合。这就锁死了文明永续的路径,在逻辑(数学)上避免中心对边缘“赶尽杀绝”的可能。
中心和边缘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父子”关系,市场“N+1”创新规律与自然的进化具有等价性。
同样,在农业社会,温暖周期,更多土地可种植,农耕文明的扩张,游牧民族收缩;寒冷周期,游牧民族的扩张周期,农耕民族收缩。技术随着扩张半径的扩大而在战争中兴起,并快速流向更远方,因此,农耕与游牧的拉锯并非简单重复,而是逐渐使地理方向饱和,为产业方向彻底开启创造条件。
由“储蓄→利润”这一转化规律推导出的地理发展轨迹可以概括为:文明总在文明的边缘。这一推导规律与文明实际发展的主线轨迹相吻合。
《智能社会》第II版本。
撰写于2012年,于北京
更多,请登录http://www.bankft.com/study/yq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