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6

打破“闲事”枷锁,构建美好社会

在这个节奏飞快、人人自顾不暇的时代,山东居然有一个小伙在高考途中与网约车司机携手一起救助突发疾病同学,最终错失语文考试,这件事情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网友们褒贬不一,通过这件事情,我觉得大家口中的“闲事”,实则是人性光辉的闪耀,是社会责任的有力彰显,有时候我们更应该反思下,这世上,真的存在所谓的“闲事”吗?

 本质上说,“闲事”只是一种逃避责任的托词。社会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每个人的命运都与社会其它单元有一定联系,当别人的困境我们视作“闲事”,选择袖手旁观时,实际上是在切断我们与社会的联系,这就像蝴蝶效应一样,看似“闲事”,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会以意想不到的形式反馈影响我们。在救人事件中,山东小伙面临的抉择,看似是个人前途与“闲事”的对立,实则是坚守初心,是责任与自私的博弈。他并没有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错误观念束缚,而是选择坚守道德底线,勇敢对同学伸出援助之手,这份担当,正是当下社会所迫切需要发扬的。

 勇敢面对“闲事”,是我们对人性善良的坚守。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仁爱思想,是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瑰宝,在滚滚的历史长河,有无数志士仁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闲事”的担当。如北宋的范仲淹,家贫志不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他对“闲事”的担当,他刻苦求学的同时,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考取功名后,不忘初心,继续管“闲事”,他兴办学堂、推行改革,为百姓谋福祉。在他眼中,百姓的疾苦绝非“闲事”,而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正是他坚守管“闲事”,才让他名垂青史,被后人当做典范宣传。然而当今社会,一些人面对摔倒的老人还在犹豫到底该不该扶,看到小偷小摸行为改不改举报,因为害怕惹上“闲事”,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殊不知,这种畏首畏尾的做法,无疑是对人性善良的背道而驰,是严重与社会切断联系的表现。

 敢于管“闲事”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引擎。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每一次重大的变革和进步,都离不开“管闲事”的人。从袁隆平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扎根田间,到屠呦呦为研发抗疟药物潜心研究,他们没有将社会问题当作“闲事”,而是勇敢地承担起改变世界的重任。如果每个人对社会问题不管不顾,只专注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那么社会必将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山东小伙的善举,看似不能直接推进人类社会发展,但却传递出一种积极的信号:为社会的美好贡献自己的力量是很简单的。

 当然,敢管“闲事”,并不意味着盲目管。我们需要在保障自身安全和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运用恰当的方式去帮助他人,达到真正的助人为乐。同时,社会也应当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保障机制,为敢管“闲事”的群体提供坚实的后盾,让敢“闲事”的人敢去管。

 面对“闲事”不去管,也许能换来一时的安逸,但会问责我们自己的良心,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勇管“闲事”,虽然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会让我们的人生更加有意义,让我们打破“闲事”的枷锁,让管“闲事”成为日常,为构建温暖、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