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庾法畅造庾太尉,握麈(zhǔ)尾至佳。公曰:“此至佳,那得在?”法畅曰:“廉者不求,贪者不与,故得在耳。”
译文:康法畅去拜访太尉庾亮,手里拿的麈尾看起来极好。庾亮问道:“这东西这么好,怎么还能留得住?”法畅说:“廉洁的人不会向我要,贪心的人我也不会给,所以能留下呢。”
拓展理解:庾法畅(疑误),当作康法畅,译文从改。东晋高僧名,生平不详。麈尾:魏晋名士用来显示身份的一种道具,其形如树叶,下部靠柄处则常为平直状。清谈时挥舞指画,可使形象显得更加潇洒,实际作用介于羽扇和拂尘之间。那得在:怎么还会在(你手上)?意即这样好的东西即使不拿来送人,也会因被人看上而去索取。
史上有评:据《高僧传》,这位康法畅也是健谈名僧,还著有《人物始义论》。他“常执麈尾行,每值名宾,辄清谈尽日”。麈尾,不仅标志着名士的雅致,也因是群鹿所瞻,清谈家挥动指授而谈,便具有了领袖群伦的意味,因而它是清谈家所喜爱之仪饰。孙盛与殷浩两个大名家,谈辩不休,情急之中还“掷麈尾”,以至毫毛都落到了饭上。康法畅所执麈尾好而能一直留存,这在当时是有一点显眼的,所以庾亮要发疑问。名僧之答也别有意味。方外之人,不理俗家的一套风气,廉者自然不求,贪者欲求,超拔不理,恰也是一派名士风度。
感悟:麈尾是一种由兽毛制成的工具,通常是鹿类动物的尾毛,形状类似马尾松或规则的扇形。最初,它被用于驱虫和掸尘,类似于现代的拂尘。我儿时见过这个物品,俗称“蝇甩子”。
麈尾在魏晋时期成为清谈家的标志,代表高雅和学识。名士们常手持麈尾以显示身份和地位,类似于意见领袖的象征。
东晋高僧康法畅,所持麈尾看着挺好,庾亮问他,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还能留得住?他回答:“廉洁的人不会向我要,贪心的人我也不会给,所以能留下呢。”康法畅的这句答话,反映出他的独特性格和“近君子,远小人”的交友原则。
在社会交往中, 我赞成“君子之交”,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清淡纯净,不尚虚华,不追求物质利益,而是建立在道义、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这种交往方式强调纯粹、无私,不计较得失,因此能够长久而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