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呼啸着从脸颊刮过,冰冷的刺痛感只是带走了面部的温度,却一点也降不了内心的焦躁。
紧紧盯着前方的车流,寻找着那可能存在的一丝缝隙。双手紧握着车把,以便在发现缝隙的第一时间就能够扎进去。
“快点,再快点。马上就要迟到了。”心中一直有个声音在不断地叫喊。
“妈妈,我有个有趣的事跟你说……”大宝清亮的声音刺破焦躁,穿过寒风响在我的耳边。
“为什么我这么焦躁?为什么大宝一点都不担心会迟到?”心中不断沸腾的焦虑如被浇了一盆冷水的沸水,瞬间停止了沸腾。
“因为我在担心着她是否会迟到。”不用任何思考答案即浮上心头。
“大宝为什么不担心会迟到?”
“她知道我会替她操心着时间。”
“上学这个事是谁的事?”
“大宝的。”
“上学迟到这件事是谁的事?”
“大宝的。”
随着心中两个小人的一问一答,焦躁很快消失不见了。双眼放松下来,双手也放松下来,这是才感觉到整个身子都因为紧绷有一些酸痛。
是啊,上学这个事是属于大宝的,迟到与否最直接地承受人也是大宝。我却因为“妈妈”这个身份替她把本该她负责的事项给揽了过来,再化身为一个监督者与督促者不停地催促甚至是命令她赶紧行动。同时大宝化身为一个被动接受命令的人,一指一动,甚至因为短时间接收了过多的重复的指令而心生抗拒。
我,越权了。
以爱的名义不断地侵占大宝的自主权,还不自知,还总是认为是大宝的问题导致我一直处于焦躁的状态。
原来最根本的问题在我自己。
父母,应该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引导者,而不是决定者。我们应该以自己的经验与见识来引导孩子往正确的道路上走,减少孩子试错造成的痛苦。可是,孩子终究是要独自飞翔的,父母早晚都是要放手的。
成长之路上的有些坑总要自己踩过之后才会明白这为什么是一个坑,而不是仅在理论上知道这是一个坑。认知与实践中间终究是差着很大一段距离。
很多人都在感慨有了孩子之后自己的情绪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而控制键就掌握在孩子手中。其实很多时候是孩子成长的太快,而做为父母的我们还在以以前的老眼光在看待孩子。
随着孩子的长大,“我”的概念不断清晰,自由与权力就成了他们与父母争夺的主题。如果父母无法及时觉醒,就会陷入与孩子之间的权利之争中,愤怒与焦虑不可避免的就随之而来。
与其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把握住相处的那个度,也能比较容易的区分出主客体关系。但是在亲子关系中,这个度却很模糊,很容易就被我们给忽略和无视掉,从而造就很多无谓的焦虑。
亲子关系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我们要经常跳出这种亲密关系来冷静地分析问题,不要让感性占据了头脑,导致简单的事情变得更加复杂。
阿德勒说:“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分清主客体关系,告别无谓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