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电影《亲爱的》主人公原型之子孙卓被拐卖十四年被找到,孙家父母饱受痛苦煎熬的寻子之路终于落下句点。在这本该值得庆祝的时刻,一条关于孙卓对于记者的回答,点燃了网友的怒火。
他表示,不希望养父母判刑,如果养父母判刑他会很生气。
由于巨大的购买需求,导致了人口拐卖犯罪的屡禁不止,所以在法律层面,不论孙卓的亲生父母最后是否选择和解,他的养父母一旦坐实了购买行为,那么构成犯罪事实是毋庸置疑的。
当事人孙卓,明知养父母在违法的情形下,还是说出了不希望他们被判刑的回答。这让许多网友很不忿,怎么苦寻多年的亲生儿子,反而为了犯罪分子开脱?
其实我们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孙卓的行为并不是不能理解的。
这是因为亲子依恋在此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亲子依恋是婴儿与主要照看者之间形成的一种深刻的情感联结,依恋关系在个体成长早期和日后的发展中都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在幼年时期,每一次我们产生需求,渴望被别人满足的时候,照顾者及时看到并积极地回应了当下的需求,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主要照顾者声音、味道、语言、动作形成了记忆,建立了安全感,这个时候依恋关系就已经在悄然形成了。
小时候,孙卓由于爸妈在外做生意,他一直在老家被奶奶带大。而他爸妈把他从老家带到深圳,不到半个月时间他就被拐卖了。
也就是说在他被拐卖之前,他建立的依恋对象是奶奶。而孙卓与自己的亲生父母之间,只有短短几日的相处,并没能及时建立起稳定的依恋关系。
而儿童拐卖所导致儿童与家人的分离,就意味着依恋关系的中断。脱离了以往关系和熟悉环境,会使儿童面临极大的焦虑和恐惧。
我相信孙卓在刚开始进入新的家庭事也会感到恐惧和无助,在他的周围都是一群陌生的人,他的内心是非常缺乏安全感的。
就像我们的孩子在离开父母时也会大哭大闹,每次幼儿园开学的时候,看看那些在学校哭闹不止的孩子,我们也能想象孙卓当时的困境。这样的情况下要建立二次依恋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虽然后期与养父母的依恋关系的重建,照顾者的养育和保护会让儿童在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新的依恋。
但是当时的创伤记忆只会随着时间慢慢隐去,并不会完全消退。尤其是重新见到自己的亲生父母,反而会激起当事人内心的隐性创伤记忆,让他不自觉的产生不适。
对如今的孙卓来说,养父母是这么多年来养育、呵护他的人,他的主要照顾者,他们之间已经建立起了真正的情感联结。与他有依恋关系的人是养父母,而非亲生父母,他自然更喜欢和养父母待在一起。
对于被拐卖的孩子,大家不能用看普通人的视角与看待他们。罪案的发生对每个人来说,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犯罪分子势必要严惩,而受害者们也请大家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慢慢痊愈。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