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
我们说的”现代化“是不是就是”西化“,对此人们众说纷纭,我个人以为,这个西化如果指的是”全盘西化“,那它的囊括要比现代化大,但我们所说的“西化”如果只指”工具理性“,培根式的,使人们掌握力量的知识一类的东西,或者更通俗地讲,让我们能够有船坚炮利的军队,高楼林立的城市,干净的饮水,充足的食物等等现代文明的物质成果,那现代化是可以等同于西化的,因为当今世界,所有能够提供这些东西的办法,其大部分都是在西方人发明或者完善后,才得以被全世界人享用的,中华文明也好,印度文明也罢,或者美洲文明,非洲文明,也都曾为世界贡献过许多的文明成果,但是只要不是故意抬杠,我们是没法否定西方文明(更确切地说是欧美)在现代文明中的核心地位的,我们学校里教的各个专业授课,除了那些民族传统的东西,比如书法,国画,哪个不是上来就讲一大堆的欧美人名?我们今天用的各种器物,从服装到电器,从日用到代步工具,有几个不是西方人发明的?今天的中国,到底是更像明清,还是更像十九世纪时的欧洲?尽管作为一位传统文化爱好者,我在情感上很难接受,但出于对事实的尊重,我还是要说,穿着西装西裤,留着中分寸头的我们,或许依旧在某种程度上保留着自己的传统,但我们的许多方面肯定已经是西化得一塌糊涂了。
技术在现代以前并不为西方所独有,在近代西方的扩张之路上,很多时候他们对手比他们更勇敢,也不缺乏智慧,甚至也并不在技术上落后许多,可依旧败在了我前文提到的工具理性之下,
奥斯曼土耳其得益于其欧洲部分和与西方的密切交流,在军事器物上全面落后于欧洲的时间点远远晚于很多人的想象,但早在我国的明清时期,奥斯曼的军队和欧洲人抗衡起来就已经很吃力了。也就是在明朝,为了训练抗倭的新军,戚继光写了《纪效新书》,事无巨细地规定了一支军队的方方面面,几乎是同时期(还晚了一些),《莫里斯操典》问世,大家所熟知的正步走出现,但两部同样是近代军队操典的书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在湘军以前,中国再也没有用戚南塘的思想建立起来的军队,莫里斯的理念却发展为线列战术,让西方得以用”排队枪毙“的办法,吊打旧世界。
近代军队是用火器的,可旧世界的军队也不是不用甚至特别爱用火器,它们的对决在前哨战,遭遇战时还是互有胜负,可到了大规模的正面战场,我印象中就没有几次旧式军队能占上风的,”工具理性“在管理,组织,指挥上的优势,太大了。
所以中国的很多有识之士从清朝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提倡”工具理性“,视这个为现代化的”道“,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这个东西还可以和一部分传统并存,以这个为现代化的道 ,比把整个西方价值观拿过来,要现实一些,所以慢慢地,当我们说现代化时,就更多地以工具理性为它的核心了
二.何谓“工具理性”之我见
工具理性是什么,学术上的定义很复杂,我个人有一个简单的解读,就是科学加上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好说,”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这个不止欧佬,世界上许多文明都有,中国还很显著,所以单纯的实用主义并不是工具理性,还得加上科学,准确地讲,是科学的方法论。
什么是科学的方法论,通俗地讲,就是演绎和归纳,演绎,用数理,也就是公理到定理那一套演绎,归纳,主要用实验归纳。这短短几个字,包括的东西无比复杂,但生活在已经是个现代国家的今日中国的我们,其实无时无刻不在接触这些。但现代以前的除了欧佬以外的其他文明,当然也包含我们的祖先,是不大会这么思考问题的。
我们古人写菜谱,大约都是语焉不详,依葫芦画瓢,很可能是做不出菜谱作者预期的效果的,而现如今那些连锁餐饮店的菜谱都是标准化的,在哪吃同一款菜品味道都差不多,这个就是标准化,一种科学精神和实用主义的结合,它扼杀了个性,封锁了神来之笔的可能,但它把经过无数次试验才得来的成果变得具有可复制性,极大地提升了出品的平均质量。(我的母亲曾经在企业的标准化室工作,对于工具理性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性有着切身体会。)
我曾经有极其顽固的皮肤病,西医,或者说现代医学束手无策,最后是因为吃了一个中药偏方才得以好转,但我并不因此就成为了中医的坚定信徒,这个偏方对那时的我有效,但不见得会对别人有效,那个偏方既无可信的药理分析,又无法经得起单盲,双盲或者三盲实验,甚至我都不知道我到底是不是吃了那个偏方才好转的,而现代医学,虽然严格说来也有盲人摸象的成分,但至少在已知和为未知之间的界线,是更为分明的,所以我们看到现代医学虽不能包治百病,但平均水平还是大大提高了。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了,我一直在说平均水平,总体质量之类的词?那是因为现代科学在实践层面并不就当然地优于传统的经验,有的传统经验历经悠久的传承,已经通过了现实的考验,虽非来自于现代科学理论,但效果并不就见得差。然而现代科学的优越性在于可以从经验中抽象出更具有普适性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的可重复性和易掌握性当然会比更破碎的,不以数理逻辑为基础的传统理论要好。
说一个玩游戏的故事,有一次一个朋友叫我去玩一个他设计的轻规则的TRPG,他自然对那个游戏熟得不能再熟,便要与我PK,我就恭谨不如从命了,一开始我输了几次,那个朋友就吹嘘起来,我有些恼怒,便拿出从那些D&D大佬们那里学来的本领,开始做战力的计算,我这朋友的TRPG的系统很简单,半个小时就被我算出了一个就算不是最优,至少也是强化得不错的Build,结果这个Build虽然还是输了,但表现比之前好了太多,朋友很讶异,说怎么突然厉害这么多,我说:”我虽然数学几乎从来都不及格,但我知道这世界上几乎没什么东西能战胜数学。“
这里说的数学,就是从公理到定理的推导,就是把思考过程转化为计算,这个东西,真的是欧佬的创造,要知道,我们虽然有勾股定理,但我们并不追求一个抽象的证明。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女王,而当数学进入人文社科领域,进入社会实践层面,再加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就成了工具理性。
很多国人都喜欢鄙视那些用一大串数字证明自己观点的人,但作为股民的我知道,有那么一些极其学院派,用复杂的模型进行高频交易的家伙正在股市里大肆收割着那些自诩为敢打敢拼,胆大心细的股坛闯将的狂徒。
所谓现代化,就是相信数学的力量,相信现代科学的力量,相信冷冰冰的计算机终将在许多地方,战胜热乎乎的大脑和心脏。
现代化的思想,也有着它的极限和局限,但它的强大毋庸置疑,超越它的可能是存在的,但这要求我们对它有着充分的了解,所以我们只有足够西化,才有可能保留那些为我们所珍视的传统。
三.现代思维的极限在哪
那现代思维的缺陷在哪呢?其实就是缺乏对不可知的体察。
早期的理性主义有一种要用自然科学强暴人文社科的倾向,什么拉普拉斯决定论一类的东西,就是这样思潮的产物,但这样的理论,最后都被休谟的怀疑主义砍了头,他质疑因果律的真实性,对数理逻辑在现实层面的确切性釜底抽薪,从此理工科对文科的征服便遭到重挫,偃旗息鼓了。
这场战斗的关键,便在于现实世界的宏观层面的很多东西只能用自然语言描述,现阶段的数学掺和不进去,数学进不去,科学就没有办法,像历史这样的学科,数学可以提供很多有意义的信息和视角,但指望着数学能让历史学改头换面,还是省省吧。
很多欧佬经济学家,预言中国经济要崩溃,不少愤青说他们是看不得中国好,其实未必,他们很多时候是真诚地觉得中国经济的发展不符合他们的模型,所以会出事,欧洲作为现代化的发源地,他们很多人是相信数理逻辑的威力的,而且可能过了头,而国人普遍是反的,对于任何预言事情结果的科学模型嗤之以鼻,但是相信算命。
的确没有太多东西能够战胜数学,但那玄而又玄的大道,或者用科学的语言来说,无处不在的随机性和无序性,你连和它战斗的机会都没有,承认它,敬畏它,拥抱它,是唯一的办法。
三.现代与后现代
我们说的”现代化“是不是就是当代的发达国家的水平呢,其实不是,人家现在的状态已经算是”后现代“了,它们已经没有了曾经的现代化浪潮的那种傲慢与偏见,变得更加地包容,多样和有怀疑精神起来。
现在的中国是开放的,所以这样的东西也会传进来,所以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三种思潮在中国都是有的,但我并不想深入地和大家讨论这些,因为如果不是我这样的走火入魔的文科爱好者,对于那些只是想更好地了解现状,把握机会,过好自己的生活的朋友来说,这些争论都没有意义。
能读到这篇小文并且会去赞同,批驳,甚至哪怕无动于衷的读者,都不太可能是我们国家的主流,我们国家的主体,是那些一心一意只是想提高一点收入,改善一下生活的农村人口,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不在乎那些有的没的,他们不会被所谓的”机会越来越少“所打击,他们不关心很多城里人爱说的那种”阶层固化“,他们只是需要一个劳动机会,勤快地赚不算特别少但也不多的钱,如果我们的社会连这样的能力都没有了,不用键盘政治局操心,天下早乱了。
这些人很可能不会对我的那些情调和爱好感兴趣,但我对我自己的文科素养最引以为傲的一点,就是我能时时刻刻意识到他们的需求和渴望,才是真正对这个国家举足轻重的,小资可以风花雪月,愤青要灭日屠美,我这样的酸腐文人想读史钩沉,这些都是正常的,可以有,但对这个国家来说,真正重要的,是他们的脱贫,至于致富,都已经不是当下的要务了。
这也是无论如何我们国家都要现代化的原因,只有在那样一个国家,才能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资源,能够达成农村人口的生活的改善。
其实中国历史的最佳解读一直都在农民那里,只是很多搞历史的不愿抛开他们那些不接地气的模型,去感受中华的真实脉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