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品读黄永华先生编著的《舍得》全集,每每心有所得。该书的核心观点是认为“舍弃”是一种明智之举。的确人生的道路上有太多的东西需要舍弃,然而“珍惜”又何尝不是一种明智之举呢?其实,“舍弃”与“珍惜”是一个生活中的辩证法,生活的艺术就在于懂得什么东西该“舍弃”,什么东西该“珍惜”,一个明智的人,不仅在应该“舍弃”之时,决不固守,同时更懂得“珍惜”,对于应该珍惜的东西,决不轻言“舍弃”,譬如我们现在拥有的顺境。
顺境是相对逆境而言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列出一长串逆境成才的例子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在逆境中有所作为,他们并不一定懂得有舍才有得道理,他们很多人是被迫“舍弃”优越的条件,付出加倍的代价才获得了不凡的成就。而一些被顺境扼杀的人,实际上就是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舍与得辩证关系。
美国小说家伦敦.杰克发表《马丁••伊登》后,文名鹊起,财源滚滚,不仅在美加利福尼亚洲建了别墅,而且在大西洋海滨购置了豪华游艇。然而拥有这一切之后,厌倦空虚,落寞和无聊也接踵而至,最后竟落下了开枪自杀的悲局。我们熟知的《青年近卫军》一书的作者法捷耶夫,名与书一齐闻达,使他年纪轻轻就登上了苏联作协主席的宝座。可怜的是自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写出一篇小说,因为他沉缅于荣誉,地位的光环中了。
伦敦.杰克和法捷耶夫之类显然是被顺境扼杀了,但这不是顺境本身的过错,说到底是他们没有珍惜顺境,也就是不懂得一个人在优越的环境中,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要自觉地舍弃过度的物质享受。
历史上有许多杰出人物是能够珍惜顺境的,他们的才能因有顺境丽如虎添翼,他们的才华因有其“用武之地”而得到更充分地展现,他们的业绩也因此而更辉煌。用顺境而大有作为的达尔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达尔文有一位富有的父亲,这使得他能够先后进入两所名牌大学深造,能够自费登上“贝格尔”舰,从从容容地进行长达五年的科学考察,能够毫不费力地购置一座价值2000英镑的小庄园,在富足和安逸的环境中著书立说。那改变整个人类自然观,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奠定基石的生物进化论,就是在这优越的环境中诞生的。
当然达尔文之所以不为顺境所吞没,是因为他身处优越环境,而不是一味地用来物质享受,而是自觉地舍弃了这种享受,把优越的条件用来为自己奋斗的事业天平道路,这才是真正懂得珍惜顺境,懂得舍与得的辩证法。客观地观察一下古今中外做出杰出成就的人,我们会发现,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是在类似的情形中创下伟业的。
正如种庄稼,土地肥沃,阳光和水源充足,风调雨顺,才会有好的收成,顺境为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也就是顺境的价值之所在。可是现实生活中,深知顺顺境价值的人并不多,懂得珍惜的人就更少了,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一代,他们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却浑然不知。有一个通病,那就是不知道珍惜现在已经拥有的,越是得不到东西越想得到。人们往往是只有在双目失明之后,才体会到有一双明亮眼睛的重要,许多东西只有在失去之后,人们才感觉到它存在之可贵。追悔往昔多于珍惜今天。这归根到底还是不懂舍与得的道理,把不该舍的舍弃了,把也该舍的没有舍弃。
其实,顺境和逆境是相对的,如何对待顺境与逆境,其实本身就是一个如何看待舍与得的问题。境由心生,如何看待你目前的境遇,这是由你的心态决定,你懂得了舍弃,就不会斤斤计较,就会有良好的心态。一个永远微笑着面对世界的人,在他的人生之途上就根本没有什么逆境;相反,一个整天悲天悯人的人,对于眼前的得失,铢锱必较,那么最好的境遇放在面前,他也会把它看作是莫大的逆境。因此,人生重要的不在于置身何种境遇,关键是对当下境遇怀抱何种态度。虽处顺境,但心莫以为顺,存清醒,不张狂;虽处逆境,但心勿以为逆,不颓废,存希望。一句话,要懂得如何事情都必然有得有失。